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理財參謀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炒新股小心"碰雷"

 

CCTV.com  2009年07月15日 09:10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經濟網  

  14日,萬馬電纜和桂林三金兩隻新股低開低走,跌幅都達到4%,而桂林三金更是創上市後最低價31.48元。這就意味著僅僅3個交易日,桂林三金就已經開始走下降通道,首日買入未出者全線被套,炒新的風險不言而喻。

  “逢新必炒”一直以來都是很多投資者的炒股習慣,儘管監管部門不斷地提示新股上市首日的風險,但是,仍抑制不住投資者的炒新熱情。很多投資者認為炒新就是一項“包賺不賠”的生意,但殊不知,炒新背後蘊藏著巨大的風險。

  一直以來,散戶都是新股炒作的主力,因為很多人都相信炒新“包賺不賠”的神話。據深交所對上市首日炒作最為嚴重的22隻股票統計顯示,參與上市首日買入的主要是中小投資者。其中賬戶市值在5萬元以下的投資者佔比接近50%,賬戶市值在10萬元以下的投資者佔總人數的85.73%,賬戶市值在10萬-100萬之間的投資者佔比13.01%。相比之下,賬戶市值在100萬元以上的個人投資者僅佔1.05%的比重,而基金、QFII、券商等機構投資者的比重僅為0. 2%。由此可見,中小投資者是參與上市首日買入的絕對主力,機構投資者的參與程度則相對較低。

  但事實上,任何生意都不可能“包賺不賠”,何況是在千變萬化的股票市場。數據顯示,首日買入炒作最為嚴重的22隻樣本股票的個人投資者整體虧損近3億元,虧損投資者比例達到51.28%。其中,一些首日買入新股的投資者損失嚴重,個別股票的投資者賬戶平均虧損比例甚至高達99%。總體來看,賬戶市值在10萬元以下的投資者虧損程度最為嚴重,虧損金額高達1.97億元。

  而從深交所另一項分析研究結果看,1991-2009年期間,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投資者炒新發生虧損的可能性接近甚至超過60%。其中,在1992-2008年間的17個年度中,炒新發生虧損的可能性與大盤指數的漲跌沒有直接相關的對應關係。而在過去的2007和2008兩年中,炒新發生虧損的可能性顯著上升,甚至達到80%-90%。

  這也可以理解了為什麼成熟的機構投資者首日參與新股的程度非常低。因為他們明白,新股剛上市,還沒有實質業績支撐,上市首日的爆漲漲屬於非理性估值,嚴重透支了其未來的上升空間,股價衝高之後必然回落,因此,上市首日追漲行為面臨很大風險。

  而很多中小投資者卻對此還很“癡迷”,特別是一些剛剛進入市場的投資者,在不完全了解風險的情況下源源不斷地加入初次炒新的行列。據了解,在上市首日買入新股的投資者中,高達71.49%的投資者為第一次參與首日交易,另有15.50%的投資者僅僅參與了2次上市首日買入新股。也即是説,有近87%的投資者僅僅參與了1至2次上市首日買入新股,可見新股上市首日買入的投資者多數為初次嘗試上市首日買入新股。

  對此,筆者建議那些對炒新仍然“執著”的投資者:不要掉進炒新一定就賺錢的誘人“陷阱”中,而忽視了對公司基本面的研究,只有對新股仔細甄別、深入研究其投資價值後再進行投資才是理性的投資。

  相關鏈結:

責編:肖成迪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