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經濟頻道 > 國內財經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行業工資差距比達到11:1 1/3壟斷因素造成

 

CCTV.com  2009年07月14日 14:5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網  

>>>>>>進入 經濟頻道

  “我國行業收入差距最高與最低的比值在逐年拉大,今年一季度公佈的數據顯示,最高的證券業是全國平均的5.9倍,行業收入最高與最低的比例擴大到了11:1。”“而這種差距約1/3是壟斷因素造成的”。“我國國民收入中用於雇用職工的工資比重大幅下降。勞動報酬佔GDP的比重10年下降了11.66個百分點,嚴重影響了就業總量。”

  以上幾組數據是全國政協委員宋曉梧在全國政協“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專題協商會上作專題發言時提及的。為此,宋曉梧建議調整分配結構以促進就業。

  宋曉梧還列舉了好幾個“頗具震撼力的數字”: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據表明,1980年,我國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可以拉動200多萬人就業,這一比例到了1990年下降至100多萬,21世紀以來基本徘徊在100萬左右,有的年份只有80萬。目前我國的就業彈性大致為0.1。2007年歐盟地區總的就業彈性為0.78。1992年至2004年“金磚四國”的就業彈性,巴西為0.9,印度為0.3,俄羅斯為0.2。

  按照國家發改委分配司有關報告列舉的18個行政性壟斷行業的工資總額推算,以2007年行業平均工資為基數,節省下來的1/3工資福利可以多容納700萬人就業。如果把行業差距縮小到多數市場經濟國家合理的差距,達到最高與最低比為2:1左右,節省下來的工資福利可以多容納1000萬人就業。

  我國産業結構調整緩慢。可以大量容納就業的第三産業,近十多年來産值比重長期停滯在40%左右,就業比重長期停滯在30%左右。提供城鎮80%以上就業崗位的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長期未得到解決。

  宋曉梧委員不無憂慮地表示,我國現在突出的問題是綜合國力有了很大提高,但就業彈性卻一直下降。我們強調就業是民生之本,保經濟增長就是保就業、保民生,但經濟工作往往還是最終落腳在保GDP增長上,地方政府很難從依靠投資拉動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中擺脫出來。

  為此,宋曉梧建議,近期乃至“十二五”時期宏觀調控都應將促進就業作為首要目標,下大力氣調整收入分配結構,提高勞動報酬在GDP中的比重;調整三次産業結構,提高服務業的就業比重;加大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改革力度,加快行政性壟斷行業改革;完善對民營經濟的金融服務,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宋曉梧認為,這不僅有利於經濟發展模式的還變,提高居民消費水平,更有利於緩解收入分配差距過大造成的社會矛盾,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相關鏈結:

責編:王玉飛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