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開始在公開市場收緊流動性
央行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6月份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較上月新增15304億元。其後,央行恢復1年期央票發行,發行量為500億元。不少機構認為,6月份新增貸款過高已經開始引發央行政策微調,但這並不意味著貨幣政策的轉向。
中金公司的點評報告表示,央行的微調信號可能給市場帶來一定心理衝擊,但中金認為政府考慮到經濟企穩的基礎尚不穩固,仍傾向於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不改變總的方針和政策,因此適度寬鬆政策的基調短期內不會改變。湘財證券的研究報告認為,6月新增貸款超出市場預期,或預示私人部門貸款需求明顯回暖。
6月金融機構人民幣新增貸款超出了市場1.2萬億元的普遍預期。高額新增貸款背後的原因主要是第三批中央項目貸款陸續下發、房市的持續火爆下按揭貸款的增長以及業績壓力下季末衝關。而值得關注的是,新增貸款數據似乎也顯示,政府投資、部分項目資本金下限降低已經明顯帶動了私人部門的貸款需求。私人部門信貸需求的回升反映了國內實體經濟正企穩復蘇,預示政府投資帶動的信貸增長將成功讓位於私人部門的真實信貸,無論對經濟、對銀行都是非常積極的信號。
湘財證券表示,6月高額信貸擴張下,貨幣供應量的增速勢必仍處於高位,央行的貨幣政策調整非常有必要。但湘財證券認為,寬鬆的貨幣政策基調近幾個月不會改變,諸如調整利率、準備金、限制信貸額度這種大手筆的調整不太可能出現,央行更多的手法是加大公開市場回籠力度、向商業銀行窗口指導等,但貸款額度限制可能性不大。
“公開操作政策的微調已經開始。重啟1年期央票發行的信號意義更大,顯示央行已經開始在公開市場上收緊流動性。由於1年期央票到期時間更長,因此央行實質上已開始收緊年內流動性。”東方證券分析師馮玉明認為,如果從去年11月政策寬鬆開始計算,8個月累計放貸8.6萬億元,增量驚人。超預期的信貸增長,無疑增加了對流動性進行微調的可能性。
湘財證券認為,國內外的經濟形勢決定寬鬆的貨幣政策基調短期內不會改變。國內雖然目前經濟的復蘇跡象日漸明顯,但仍存在一定的不確定因素。如果現在貨幣政策轉向,調節利率、準備金率將對剛復蘇的經濟造成嚴重打擊。而限制信貸額度的可能性也不大,因為剛有復蘇苗頭的私人部門信貸需求會受到抑制。國際出口形勢仍不樂觀,政府一直在維穩人民幣匯率,因此我國單方面調整利率、準備金率都是不太可取的。
湘財證券預計,央行在控制貨幣供給上仍將採取相對謹慎、保守的做法,主要是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適當調節基礎貨幣,或者對商業銀行進行窗口指導,放慢信貸增長速度,但貸款額度限制可能性不大。這從近期央行的舉措可見一斑,在6月存、貸款數據公佈後,央行隨即增發了1000億央票,增加資金回籠。銀監會也將引導商業銀行優化信貸結構。與央行不同的是,銀監會的出發點是信貸高速增長會給銀行帶來風險隱患。具體而言,銀監會可能打擊不合理信貸、高風險信貸的發放,引導商業銀行優化信貸結構。
湘財證券認為,央行及銀監會的政策相對緩和,抑制信貸增長的作用不大,下半年決定信貸規模的主要因素仍是項目貸款的跟進。由於單批項目貸款的發放有幾個月的持續性,因此三季度銀行新增信貸規模仍舊會比較大;而房市持續活躍保證了居民貸款的增長;私人部門的貸款增長也有望保持穩定。綜合而言,全年信貸規模應超過8萬億元,在10萬億元左右。
中金公司也預計,由於近期貸款結構主要傾斜向政府項目,而眾多期限較長的基建項目才剛開工,因此未來貸款的慣性較強,很難短期內大幅壓縮。全年新增貸款將超10萬億元。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改革和發展研究院教授宋立:
不宜輕易對貨幣政策進行總量緊縮
“即使出現明顯的通貨膨脹壓力,也應該首先調節政府投資節奏和結構,並以此調整政府投資引致的信貸投放,而不宜輕率對貨幣政策進行總量緊縮調整,以免傷及尚未完全啟動起來的民間投資等市場化需求。”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改革和發展研究院教授宋立認為。
由於上半年貨幣信貸持續超預期的高速增長,國內通脹壓力和資産泡沫問題再度出現,一些經濟學家和機構預計,今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取向將會有所調整。中金公司預計,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可能初步釋放政策調整的信號。
不過,宋立教授與合作者的研究報告認為,目前看來,通貨膨脹和貸款質量並不存在大的風險,因此貨幣政策不必進行總量性的緊縮調整,而應通過結構優化繼續致力於促進經濟回升。如果存在比較明顯的通貨膨脹壓力,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控,應該適當進行調控的是政府投資的節奏和結構,而不應該調控非政府投資和消費部分。
“目前的貨幣供應量並不足以推動物價水平由負轉正並明顯上漲,貨幣因素推動的物價水平低迷狀態將可能持續到第四季度。”不過宋立同時表示,廣義貨幣供應量從3月起出現了明顯加快的情形,如果連續多月保持在25%左右的水平,則有可能將增加通脹壓力。
對於上半年的信貸增長,宋立認為,考慮上一年信貸偏緊、其他融資方式萎縮、今年以來票據等短期融資偏高,以及經濟回升對“超額”貨幣信貸供應的需求等因素判斷,今年以來的貨幣信貸供應偏多問題並不十分嚴重。由於2008年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尤其是強制性的信貸規模控制,去年全年的實際新增貸款比趨勢值少了約1.7萬億元。可以認為當前雖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貸款多增,但並不十分嚴重。
在不少機構討論加息可能的時候,宋立教授建議,在改善信貸結構的同時,應該降低企業和消費者的融資成本。宋立認為,相對而言,目前金融體系流動性充裕,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卻仍然比較高。雖然目前利率水平已經比較低,但仍然存在一定的調整空間。可以根據需要,相機抉擇降低利率水平。而且,準備金率明顯偏高,存在較大調整空間。
宋立同時表示,信貸政策要從總量擴張轉移到結構優化。建議在對信貸規模進行適當微調的同時,要大力優化信貸結構、消除不必要的信貸配給和由此帶來的信貸歧視。要引導商業銀行在保持基礎設施建設的配套貸款合理增長的同時,逐步增加對中小企業、中西部地區和農村地區的信貸服務。探索消費貸款的新形式,支持消費需求穩定增長。同時,要逐步增加對企業的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等貸款,支持結構調整和産能調整。
興業銀行魯政委:
明年三季度前後可能啟動加息進程
“明年第三季度前後,存在啟動加息進程的可能性。”興業銀行資深經濟學家魯政委認為,考慮到經濟企穩回升勢頭尚需繼續鞏固,以及為聯手應對危機,全球主要國家共進退的君子協定,因此,預計年內宏觀調控政策雖會更多強調結構優化,但總基調還不會發生根本改變,貨幣政策的基本取向也應該不會發生根本轉向。
“7月8日,央行宣佈重啟停發良久的一年期央票。明確傳達出了央行有能力控制流動性、信貸和可能出現的通脹,宣示控制通脹的堅定決心,有利於穩定通脹預期。”魯政委説,本次一年期央票重出江湖,明確宣示了貨幣政策的強勢微調。而如果站在未來1至2年回望,則很可能是貨幣政策轉向緊縮的最早期信號。
魯政委認為,信貸繼續超強增長是直接觸發貨幣政策微調因素。而且,在上週三1年期央票的發行公告中,與此前一直維持的“最高發行量”措辭相反,而修改為“最低發行量”。明確顯示了央行加大流動性回籠力度,遏制未來信貸可能繼續過量投放的政策意圖。這自然也意味著,如果繼續出現信貸衝鋒,不排除未來定向央票會再度以非公開的方式重出江湖。
與當前主流“財政政策應當繼續維持,但貨幣政策應當微調”的觀點不同的是,魯政委認為,擴張性政策的正確退出路徑應當是擴張性財政政策逐步退出,然後逐步開始貨幣政策緊縮。
他表示,如果貨幣政策先行收緊而擴張性財政政策維持,很可能出現的情況就是:在擴張時期,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擴張性項目是銀行信貸優先滿足的對象,非國有部門難以獲得信貸;貨幣政策一旦轉向收緊,信貸額度再度變得稀缺,非國有部門將更加難以獲得信貸。不僅信貸條件沒有改善,而且財政支出壓力的加大,還可能進一步加重實體經濟稅負。
“5月份就已顯示了這種令人擔憂的狀況。5月份財政收入出現了7個月來的首次正增長,但卻是在過去主要稅種收入來源如國內增值稅同比下降4.7%,企業所得稅下降8.9%的情況下,通過非稅收收入大增130%取得的。”魯政委説,融資條件嚴峻和實際稅負加重,將共同令非國有部門營商環境惡化,由此削弱經濟能夠持續復蘇的根基,一旦擴張性財政政策撤出就很可能出現經濟“二次下行”的風險。
魯政委表示,既然經濟真正回暖仍需確認,那麼,逐步削弱財政刺激力度,觀察經濟的反應,就是一種漸進檢驗經濟復蘇狀況的正確辦法。如果在擴張性財政撤出過程中,經濟形勢依然總體平穩,那麼,這説明經濟真正回暖。同時,在經濟不景氣時期,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可以忽略不計,但隨著經濟的復蘇,擴張性財政政策的“擠出效應”就會越來越大,從而在更大程度上削弱經濟效率。因此,在未來宏觀政策退出路徑上,應當遵循“先財政退出,然後貨幣政策逐步調整”的路徑,而不是相反。(本組稿件由記者劉振冬采寫)
相關鏈結:
責編:王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