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經濟頻道 > 財經評論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陳宇峰:油價國際接軌的陷阱

 

CCTV.com  2009年06月16日 14:4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綜合  

  文/陳宇峰

  利益集團的剛性和談判能力使得那些有利的制度安排很容易淪陷為比原來更惡劣的制度,只要在一些細小的、不太會被大眾所關注的細節上做手腳即可

  按照政府公佈的“以20天為週期進行評估”的調價規律,再看一下近期國際原油期貨的表現,顯然現在又到了新一輪油價調整的時期。人們早已預期到油價可能又要上調,在華南地區成品油價格悄然上漲,已向社會大眾發佈了一個強烈的漲價信號。

  實際上,中國的成品油價格已經高於美國2元左右。從美國能源管理局網站上,我們非常清楚地找出目前美國的官方油價——在美國,汽油價格是1加侖200美分左右,1加侖相當於3.785升,若按照美元和人民幣1: 6.83的比價折算,那麼美國汽油價格大概每升相當於人民幣3.6元,而且已經是含稅的價格,比我們國內低2元人民幣。

  那麼,中國的高油價究竟是什麼因素造成的呢?

  很多人都認為造成中國目前高油價的主要原因還在於高度壟斷的行業性質。按理説,一旦啟動國際油價挂鉤機制,我們就應該能享受到美國人的低油價了。但實際情況似乎恰恰相反,美國人的油價在下跌的時候,中國的油價漲價機制正在悄然啟動。

  再細究一下,現行與國際油價挂鉤的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存在一個致命的陷阱:那就是這一油價的國際挂鉤機制的變動幅度和實施時間,變動幅度和實施時間可能要比是否挂鉤重要得多。同時,這也關乎著國內油老大、民營小油企與廣大消費者之間的切身利益。

  儘管作為高油價的直接受益者並沒有直接的國際定價能力,也沒有國內的調價權力,但足夠大的公司規模和院外遊説能力使得他們具有比其他消費者更強的談判能力。這樣,也使得他們在實施機制上具有更大的主動權。早在2005年國際油價開始上漲之際,失去暴利和處於政府管制的雙重壓力下的油老大就開始提議發改委要儘快啟動與國際油價挂鉤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引發國內各界的一片熱議。這是一個看似唯獨對油老大不利而其他各方均有利的方案。為什麼油老大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呢?

  對於這一點,我們在之後的政策制定過程中可見其用意。其實,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挂鉤的方案早在幾年前就基本定稿,不過遲遲未得到實施。

  儘管國際原油價格大幅上漲並且已開始商議國際挂鉤方案,但兩個油老大並不會真正實施這一國際挂鉤方案。原因很簡單,國際油價上漲的壓力,他們是可以通過對發改委相關部門的遊説來轉嫁給消費者的,而當國際油價下跌時他們顯然是不太願意調低價格,但此時受制于公眾壓力之下的管制部門還是要求他們下調價格。理性而且有力的油老大在抱怨聲和不斷漲價聲中挺過了第三次石油危機。國際油價一路暴跌到40美元每桶左右見底。本應該下跌的國內油價卻在爭議聲中的燃油稅改革非但沒跌反而有所上漲。接下去,擱置已久的國際原油價格挂鉤方案突然啟動。國內油老大終於在這一系列的動作之後感覺實施的最佳時機已經到來。對於眼前這一國際局勢來説,國際油價已經不可能再低於40美元,更不用談2003年時的20美元。

  很顯然,這個看似對油老大不利的方案,只要實施時機窗口妥當,他們完全可以反敗為勝,奪得主動權。利益集團的剛性和談判能力使得那些有利的制度安排很容易淪陷為比原來更惡劣的制度,只要在一些細小的、不太會被大眾所關注的細節上做手腳即可。這也正是世行經濟學家威廉?伊斯特利在《在經濟增長的迷霧中探索》一書中不斷提醒我們要特別小心的制度改革要點。

  當然,這些辯護並不是要犧牲國家戰略安全而成全小我的私利,我們真正擔心的是一旦油價上漲,接下去會引致煤、水、電等一系列資源性産品上漲的惡性循環,而這些價格的上漲雖然無關於CPI,但極大地扼殺了中小企業的生産動力和消費者的消費能力,這無疑是不利於我們處於經濟危機的大背景,與政府的大規模救市是完全背道而馳的。

  相關鏈結:

 

責編:金文建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