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市場原油持續震蕩上行及國內紛紛預期油價上調的“逼宮下”,5月31日國家發改委就發出通知,決定從6月1日零時起將汽、柴油價格每噸均提高400元,漲幅分別為6.13%和6.91%。據悉,這是今年以來國家第二次上調成品油價格,也是自5月8日《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出臺之後,首次按照該辦法上調成品油價格。
油價上調關係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以往哪怕是小幅度的上調都會引發市場激烈的反應。可喜的是,市場對此次油價上調的反應相對平淡,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市場對此早有思想準備,提前打了預防針。在國家正式調價前,社會各界就輪番預測油價將要上調,市場已經形成了漲價預期。
此次油價漲幅較溫和,低於市場普遍心理預期。原先有機構研究認為,按照原油成本價、稅費、企業的加工及銷售利潤測算,滿額調幅應在500元以上,而此次400元的調幅是被有意縮小了。
可以説,此次市場反應平淡得益於新辦法的出臺。原先調價時,大家只能按照有關部門半夜發佈的通知執行。新辦法出臺後,何時調?調多少?大家都可以根據其中的內容去揣測和分析,此後國家的調價行為就不再是“半夜雞叫”了,而是有章可循了:油價漲跌由“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説了算。
新辦法增加了政府決策的透明度,是很大進步。但同時要看到,在目前還沒有真正形成一個完全市場化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的背景下,新辦法的實行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從而引發民眾的質疑。
其一,容易放大市場看漲預期,為壟斷企業提供無風險套利機會。新辦法規定以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為基礎進行考慮。在如此準確的市場預期和傳聞的驅動下,國內石油壟斷企業和一些利益集團可以擇機囤積待沽,甚至可能人為製造出所謂的“油荒”,引發民眾漲價日前夜“加油難”問題。
其二,4%的幅度太小,容易導致成品油價格頻繁調整的現象發生。
其三,新辦法明確具體調整時間容易使政府處於“調與不調”、“調多調少”的兩難境地,損害政府威信。
理論上講,任何政策都不會是十全十美的,新辦法也是如此。但在目前的國情下,它應該算是一個比較適用和折中的辦法。事實上,民眾對它的質疑,背後凸顯的更多是對當前石油行業壟斷體制的質疑。
如果這種體制不打破,永遠也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還會需要政府運用“市場調節”與“政府管制”兩隻手去協調。人們所期待的,就是“政府管制”這只手運用得更加得心應手。(劉滿平)
相關鏈結:
責編: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