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月上海共成交商品住宅680萬平方米,卻只有411萬平方米的新增供應,有觀點認為月銷量繼續維持眼下高位的話,上海住宅市場恐面臨“斷供”。但也有人指出,基於去年遺留的大量存貨,樓市總體供大於求的局面短期內無法改變,而房價依然會受到制約。
整體仍是供大於求
對於目前的供需缺口隱憂,業內認為不可一概而論。“比較今年以來的銷量和新增供應量,的確顯得‘供不應求’,但其實並不能這麼説。”世邦魏理仕研究部大中華區董事馬雪明表示,“去年樓市低迷中積壓了的大量供應還有許多沒有消化,上海等城市的可售存量是在迅速減少,但也只回到了去年年中可售存量600多萬平方米的水平,目前的樓市主題仍是‘去庫存化’。”
“整個2009年的供應量現在當然還無法得出,但正常情況下當年的‘新增供應面積’與前一年的‘新開工面積’存在著一定的比例關係,去年我國房屋新開工面積同比還是有微弱增長的,加上去年有大量存量房積壓,全年供大於求的壓力還是存在的。”新聚仁機構的分析師也表示。
從上海2006-2008年的數據可以看出,當年“新增供應面積”與前一年“新開工面積”的比例系數維持在0.70-0.75左右,(見表)“由此推算,2008年新開工面積為1762萬平方米,乘以0.70-0.75,2009年新增供應面積應在1233-1322萬平方米範圍內。同時考慮到年初時官方網站顯示約有800萬平方米的存量房積壓,因此2009年的整體供應可能在2000多萬平方米。今年以來樓市成交回暖,但即便按前五個月平均136萬平方米的月成交量計算,全年成交量大約在1600萬平方米左右,還是低於供應的。”
當然,在供應方面也的確存在一些問題。“對於新增供應,開發商有自己的策略,也就是推盤的控制,比如更願意在傳統銷售熱季投放,但也要與競爭對手錯開投放時間,這可能使得一段時間、部分區域內新增供應乏力。而且由於目前釋放的多為自住需求,如果新增供應的産品與需求契合度不大,也可能形成有效供應不足。”馬雪明指出。同時,根據上海統計局的數據,今年1-4月上海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28.8%,所以政府方面可能更需要考慮的不是今年而是未來幾年的供應平衡。
鬆綁投資促後續供應
業內分析,目前開工量下降、後市供應受制約的主要原因來自於土地交易,雖然地方已經在土地供應方面擺出積極姿態,但開發商的信心似乎仍未完全恢復。“近期我們可以看到開發商已經在恢復拿地了,但總體交易量比去年同期仍是減少的(去年上半年成交仍較踴躍,下半年才真正轉入低迷)。而且雖然銷量回暖,依然謹慎的開發商卻也不敢輕易大量開工、加速開發。”馬雪明稱。
政府也已注意到了銷量增長與開發投資並未實現同步的問題,所以日前宣佈下調普通商品住房項目投資的最低資本金比例至20%,其他房地産開發項目也降至30%。“此舉降低了房地産開發的資金準入門檻,能吸引更多的資金進入房地産市場,從而推動項目開發,促進後市供應,進而緩和價格走勢。”馬雪明解釋,“需要指出的是,自有資金比例下調並非主要加快現有項目的施工節奏,而是推動開發商手中尚未開發項目或是新項目的建設,因為政策的效應是刺激開發商的滾動開發,比如先後開發兩個項目,以前往往要等著第一個項目收回的資金達到第二個項目投資預算的35%才好啟動,以後則只要有20%的資金量就可以了,這樣便從成本和時間上推動了新開工量。”
當然,即便今年的土地交易和新開工量回升,也不能代表明年的新增供應量就一定有保障,畢竟今年剛拿地明年就預售的項目不會太多,但好在上海開發商手中的土地存量目前還不算少。如方方地産諮詢機構的數據顯示,僅在上海有土地儲備且年銷售額位居前列的15家房企,他們所擁有的土地可供開發年限平均約6年,考慮到拿地後還有開工時限,業內認為後續供應還是可以跟上的。
買房要等樓市企穩
基於供需關係依然是制約樓市的核心基準,業內人士建議購房者保持理性。
新聚仁機構的分析師預期,今年樓市的發展曲線是,一季度成交量整體復蘇,二季度明顯反彈,三、四季度則可能呈現銷量中、高位盤整,“今年的需求總量同比取得較大升幅是很有可能的,但由於政府關注民生的態度以及國際經濟形勢的制約,預計樓市爆發的可能不大,而處於平穩攀升的週期中。”
“我的建議是不妨等到三季度。”克而瑞(中國)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陳嘯天坦言,“眼下不少人在看著樓市的熱銷情況,看著自己中意的房子一套套被搶掉,都有出手的衝動,這是很典型的國民消費特徵:從一開始的反應不足,到最後的反應過度。考慮到近期房價重回高位,且購房的可選擇餘地不大,等一等未必是壞事,衝高後總是需要調整的。現在有不少開發商之所以漲價,主要是事先沒想到一季度以來行情這麼好,所以在年初設定目標時定得比較低,現在則趁著上半年行情漲價,爭取銷售利潤也能夠漂亮一些,畢竟之前他們是真的降價了。而樓市回暖也使得一些在建項目的工程進度有所加快,預計到6月以後新房的供應量會上來的。”
相關鏈結:
責編:王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