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時間4月30日下午,總部設在密歇根州海蘭德帕克的美國第三大汽車製造企業克萊斯勒正式宣佈申請破産保護,並將暫時停止絕大部分工廠的生産直至完成與菲亞特的聯盟。作為美國汽車業曾經的象徵,克萊斯勒不幸成為經濟危機以來首家破産的美國主要汽車廠商。儘管此前市場早有悲觀預期,但當不幸成為事實,仍在全球範圍內引起波瀾,令人惋惜的同時更增添了幾分焦慮。
幾番起落 命運多舛
1925年,沃爾特 P 克萊斯勒脫離通用公司,自行創設克萊斯勒汽車公司。同年,該公司買下馬克斯韋爾汽車公司;1928年,又購入道奇汽車公司。在不斷的“收購”之下,1936年~1949年期間,克萊斯勒一度超越位居美國汽車業第二的福特汽車公司。不過,在50~60年代初,公司生産開始處於下滑階段。此後,由於業務開拓能力的降低,1980年該公司幾近破産的邊緣。然而政府15億美元的聯邦貸款保證給予其新生,並使得其在1994年締造了又一個奇跡——公司僱員11.59萬人,純利潤37億美元,佔到了美國汽車市場14.7%的份額。
但正當公司業務蓬勃發展之際,命運之神又開始捉弄克萊斯勒。2007年,由於美國次貸市場的泡沫爆裂,汽車行業也跟著受到牽連,其中通用和克萊斯勒尤甚。為此,克萊斯勒竭盡全力保護公司免於破産,而美國政府也曾不止一次對其施以援手。然而即便如此,經濟衰退、業務能力下滑仍是懸在他們心頭的一把利劍。而美國政府的“最後通牒”——務必在2009年5月1日之前同所有債權人、工會以及意大利菲亞特汽車公司達成協定,否則將被迫申請破産的決定更給了飽受風霜的克萊斯勒致命一擊。由45家銀行、對衝基金和金融機構組成的債權人拒絕接受克萊斯勒公司的債務重組計劃,而聯邦政府的汽車工作小組又在加緊制定克萊斯勒的破産計劃,4月30日,享年85歲的克萊斯勒公司不得不向“破産”低下了尊貴的頭。
自身努力+政府扶持=破産後的重生
20世紀7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克萊斯勒曾兩度瀕臨破産,但都很幸運地起死回生。到了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下,公司雖使盡所有辦法躲避破産厄運,但還是未能倖免于難。申請破産或將是其躲避債務的最佳途徑,但這並不意味著克萊斯勒公司將就此離開人們的視野。自2009年1月以來,為了免於國有化和破産,克萊斯勒曾與菲亞特結成戰略同盟,菲亞特入股35%接管克萊斯勒;3月,克萊斯勒就全球聯盟計劃框架與菲亞特達成協定,爭取到60億美元的貸款要求;4月,克萊斯勒準備破産保護計劃作為備選方案,但仍致力於與菲亞特達成結盟協議。現如今,儘管申請破産保護已然成為事實,但當局仍不改初衷,繼續與菲亞特進行“交涉”,並最終在建立全球戰略聯盟,在組成一家充滿活力的新公司的大原則下達成一致協議。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