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的這輪反彈方興未艾,從政策市角度解讀,資本市場逆勢上漲,一是發揮股市對於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二是防止資金抽逃,防止資金空心化。
央行的報告提供了佐證。5月4日,央行發佈《2008年中國金融市場發展報告》,指出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仍未結束,還在對中國金融市場産生衝擊,其直接影響主要表現在期貨市場和股市等方面;間接影響則主要體現在兩方面:改變資金供求關係和可能的資本外逃。"若在中國的各種境外資金由流入轉為流出,有可能導致我國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出現較大幅度的調整",保持中國資産品價格的穩定性起到了吸引資金的功效。
外資是我們不得不考慮的重要因素。此輪經濟下行跡象初顯,有朋友就預言,雖然大家還在為物價上漲擔憂,不到半年,我們就會為外資抽逃操心,最後不得不以零地價等殘酷的優惠方式重新吸引大型資金。這不是虛言,雖然現在巴菲特、羅傑斯等人紛紛表示看好中國市場,但在美債成為全球避風港、日韓外資成片撤出之時,地方政府所能想的就是如何留住外資。此時,還有比穩定人民幣資産品價格、穩定人民幣匯率更好的辦法嗎?
宏觀經濟很難解釋中國股市,有兩個方面可以解釋:一是政府希望股市發揮的作用;二是資本市場的安全性。對外資去向的解讀,就像社保基金的進退一樣,是直觀指標。
很多投資者難忘讓人失望的奧運行情。所有的投資者都在憧憬奧運行情時,資本市場卻低迷以對,此後傳出成功擊退股市熱錢的消息。當時流傳甚廣的陰謀論邏輯有兩套邏輯。
一是外資在奧運前一年就大舉佈局,希望趁政府拉高股價時出貨,留給善良的國內投資者一地雞毛。由此,政府應對的方法就是到7月就將股市維持在狹窄的區間內,讓外資無處可去。2008年6月,央行旗下《金融時報》發表"30年經濟增長成果反映在股市上正好在2800至2900點之間"的文章。
當時市場熱議的話題是外資熱錢到底是1.75萬億美元?還是8000億美元?絕大多數人都對近在鼻尖的影子銀行危機不知不覺。有一點可以肯定,外資熱錢數量龐大,與實體領域外資投資數額不匹配,在資本市場逐利是可能的選擇。筆者朋友告知,有台灣遊者在上海旅遊3天,飛機落地的第一件事是開A股賬戶。
而第二套陰謀論版本卻截然不同。2008年8月8日至13日,上證指數跌去300點,上證B股暴跌18.38%;8月以來,香港中資股同樣陷入暴跌"怪圈"。這被認為是一次"有組織、有預謀"的做空奧運行情。外資機構投資者在8月初就買入國企指數、H股指數的空頭合約,而後打壓現貨獲利,在現貨低迷時逢低吸納,獲得多空雙重收益。
上述兩個版本可以合為一體,外資通過各種方法進入中國資本市場,利用多空雙重手段獲利。與去年年中利用資本市場阻截熱錢不同,現在我們在利用資本市場引住外資不要離開。所以,為中國資本市場唱多的摩根大通等公司客觀上幫了忙,像龔方雄那樣的神奇預言家,可以把政府的積極財政政策規模猜個八九不離十,還發給每個客戶,怎麼想,都不可思議。
基於以上分析,政府似乎認可了兩種理論:第一,資本市場降溫不利於實體經濟轉暖;第二,通過A股市場拉動H股市場,防止外資在H股市場攪局。面對資本市場大戰,QFII短期贏利多少實在不必過於挂懷。
我國台灣股市近來上漲,與大陸資金進入台灣市場的概念炒作有關。另據報道,希望利用全球經濟復蘇機會賺取紅利的投資者,主要通過買入中國和其他新興市場股票達到目標,日本與歐洲市場則遭到拋棄。自去年7月以來,外資連續9個月賣超日股,沉重打擊了日本資本市場,間接連累日本實體經濟。
在資本市場耽于幻想不是一件好事,外資不會笨到在A股市場與國內遊資進行肉搏戰,他們既能進行股權投資,也能通過H股市場掌握部分定價權。就像羅傑斯説的,他能買到價格更低的H股股票,為什麼要購買A股股票?引申一步,國際資金趁全球資金擴張之際,博取全球政策救市紅利,如果沒有真正復蘇,又怎麼能夠吸引外資長期駐守?
相關鏈結:
責編:金文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