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奧運前後,市場特別是部分經濟學家對未來中國經濟前景的預期相當悲觀,將目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視為可能會轉化為趨勢性扭轉或經濟衰退。這種悲觀情緒對國人對經濟前景的心理預期與行為選擇也産生了不小的負面影響。但是,在筆者看來,當前對中國經濟的悲觀預期是沒有道理的。
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悲觀預期是人為地放大了對未來中國經濟面臨諸多挑戰的宏觀風險,即中國經濟增長有可能會發生趨勢性轉變,並有可能會由經濟增長放緩逐步轉向經濟衰退。
這種觀察與判斷來自於今年以來能反映中國經濟增長現狀的一些數據,如季度GDP增長放緩、CPI等物價指數波動、凈出口數據、人民幣升值及國內企業(尤其是中小型的外向型企業)面臨的經營困境等。還有,來自於對美國經濟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前景的悲觀預期,以及對國際金融市場動蕩擔憂等。
事實上,這種觀察突出了外部環境對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的深刻影響。因為,我們仍然習慣於將中國經濟的增長方式定義為外向型增長模式,尤其是凈出口因素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或貢獻率更為顯著。當以美國為主的發達經濟體出現經濟增長放緩甚至出現衰退跡象時,自然就會擔憂外部需求的減少對中國經濟增長突發性下降會産生很大影響。
另外,外部世界的施壓是否會導致人民幣進一步升值、弱勢美元是否會轉強、國際大宗商品價格走勢如何、次貸危機的後續影響是否進一步拖累國際金融市場動蕩不安等,這些不確定因素也會對中國經濟産生很大的制約與影響,如人民幣升值趨勢和輸入性通脹壓力等。
但是,在上述這些觀察與分析中,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問題,即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的靈活性已大大增強,對不可避免且難以預測的各種衝擊的自我調節能力也越來越強。也就是説,目前中國已具備足夠的靈活性來應對內外經濟因素對未來中國經濟構成的諸多挑戰,並將這些挑戰轉化成新的發展機遇。
在筆者看來,最近,宏觀調控政策與目標由“兩防”向“一保一控”轉變,其實就顯示了根植于中國經濟內在的這種自我調節的靈活性。這表明,未來中國經濟前景並沒有像市場或部分經濟學家預期的那樣悲觀或那麼脆弱,中國經濟仍將維持持續、穩定增長的發展態勢。
在此,我們不能過分誇大目前中國經濟增長放緩的宏觀風險,尤其是不能將這種增長放緩現象“偷換”成似乎中國行將步入經濟衰退的概念或預期。
其實,當下對中國經濟的悲觀預期,在很大程度上又影響了市場對中國股市的悲觀預期。“覆巢無完卵”,此語恰恰能反映目前人們由普遍擔憂中國經濟前景轉而不看好中國股市的部分預期。
如果我們消解了對未來中國經濟前景的過度擔憂,那麼這至少可能會有助於我們增強對未來中國股市的投資信心。
搶 眼 新 聞
|
|
|
|
|
|
|
|
|
責編:李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