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1月18日 09:42 來源:
《北京晨報》消息:
尹中立
由於特殊的原因導致投資者的預期普遍樂觀,從而使金融産品的價格快速上漲,我們可以稱之為“資本海嘯”,它會形成巨大的金融資産泡沫,讓受衝擊的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長時間難以恢複元氣。
在這裡,筆者想提醒的是,最近在我國股票市場出現了一些“資本海嘯”前兆。
徵兆之一是“大象”跳舞。2006年11月中旬之後,股指大漲400點只有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不可思議的是,取得這些“成績”的背景是在超級大盤股工商銀行(5.39,-0.05,-0.92%)上市之後。工商銀行上市之後,銀行股的流通市值已超過整個市場的1/3以上。在正常情況下,該板塊是炒不起來的,而如今,“大象”不僅能夠跳舞,而且步伐還非常歡快。
徵兆之二是“瘋牛”頻出。越是盤子大的股票上漲的速度越快,同時,源源不斷的資金像海水一樣涌向股市,出現了很多奇觀:上港集團(7.54,-0.06,-0.79%)連續3個交易日漲停,北辰實業(6.86,-0.15,-2.14%)連續20個交易日收出紅盤……這些現象表明,“大象”不僅是在跳舞,而且已經成“瘋牛”了。
徵兆之三是兩極分化。這次股市上漲的幅度很大,但上漲的股票數量卻越來越少。2006年5月份時,有963隻股票的漲幅超過指數;而到最狂熱的11月份時,只有200多只股票的漲幅超過指數。市場將該現象稱為“二八”現象或“一九”現象。
只有眾多機構投資者一起攜鉅資衝進這些巨型股票,才能激起“巨浪”。説得更直白些,是眾多的機構投資者集體建倉所導致的。
為什麼會出現大批機構投資者集體建倉?原因是基金的集中發行。據統計,自2006年10月份以來,有20多只基金集中發行,籌集的資金超過了2000億元。
“分流儲蓄資金,實現專家理財”本是證券投資基金的積極意義所在,但如果不控制好基金髮行節奏,好事也可能變成壞事。筆者建議,有關部門必須及時控制基金髮行節奏:在市場好的時候儘量少發基金,在市場調整的時候多安排基金髮行。適當的調控可以穩定市場的預期,避免“資本海嘯”出現。
責編:曹樹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