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新農村建設與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根本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01日 17:31 來源:人民網

  據考古發掘,中國有6400多年的稻作農業史,這與最近40年的被當作現代化方向的化學農業、石油農業相比,後者不過只是短暫一瞬。儘管短暫,但已經使我們的農業變成了不可持續的農業,在農村造成了嚴重的生態和環境破壞。傳統農業就是循環經濟、有效經濟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以後提出放棄單純追求GDP,強調科學發展觀,循環經濟、有效經濟;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等概念。那麼,對農村來説,在沒有進入化學農業時代和産業農業時代之前,我國的傳統農業本來就是循環經濟、有效經濟;本來就是資源節約、環境友好。

  新農村建設強調的就是生態農業和環保農村

  我和農民説的話糙,但理不糙:過去咱們農村的循環經濟,就是人拉的糞施到地裏,長出來莊稼再供人吃。過去收廢品的都不下鄉,因為農村幾乎沒什麼廢品,基本都被老百姓循環利用了。過去農村連垃圾都少,別説人畜糞尿,但凡能夠有些肥力的生活垃圾,連拆除的炕土、灶臺、墻土,都混合上切碎的秸稈漚肥,送到地裏去了。

  如今我國超額實現了農業的化肥化,很多地方大力推進産業化;一方面確實有利於産量和效益目標,但另一方面也進一步破壞城鄉生態,造成難以逆轉的食品不安全問題。

  這在黨提出科學發展觀之前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但卻並不能歸罪于中國農民採取了不適當的農業生産方式。因為我們的人口增長需求和消費主義的驚人浪費;以及盲目加快城市化造成的土地資源不斷被大量佔用,水資源被過量開採;其結果當然就是農業資源日益短缺。

  越是在農業資源短缺的情況下追求農業作為産業的增長,其結果越會導致化學品等物化勞動投入的增加。投入産出就越不合理,農業和農村也就越失去可持續的基礎。

  因此,無論中國強調科學發展觀,還是生態環保,都應該把重點轉移到農村去,結合新農村建設推進生態農業和環保農村。我最近提出的看法僅供參考。

  我國農業追求GDP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目標是現代發達國家都已經實現的農業現代化。但據我在國際上到處尋找,始終也沒有看到發達國家農業現代化的典範。他們的農業現代化成功了嗎?歐美日都實現農業現代化了。但是,這個現代化成功嗎?

  剛才德國的教授講循環經濟理論很好,可據我在德國的考察,那裏的大型養殖業往往造成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我們國內大城市搞的萬頭豬場、牛場也同樣造成污染。因為産出的牛糞沒有地方放,露天堆放,一下雨就污染江河湖海。

  搞現代農業一般都追求規模經濟效益,從經濟學角度來説,當然有合理性。但如果從可持續發展所需要的社會經濟綜合效益來看,越是規模化的大型現代種植業、畜牧業造成的污染越嚴重。比如規模化、産業化的糧食棉花生産,必然要大規模施用化肥、除草劑,改用化學農業方式的結果也造成了污染。

  所以説,我要提出的第一個挑戰是:到目前為止,發達國家所實現的農業現代化,由於造成對生態和環境的破壞,所以在可持續發展意義上不能算是成功的。據此,如果我們確實打算把科學發展觀落實到。“三農”工作領域,應該強調的就是生態農業和環保農村。

  就現在的條件來看,中國和美國之間的農業是不可以進行比較的。美國大面積的土地上只有17萬個農場主,中國的農地上密密麻麻地聚集著約380萬個自然村;特別是那些平原地區的農村,動輒就是上千人、甚至幾千人聚居。如果我們也按照美國農業追求規模收益的方式搞,其結果恐怕很難樂觀。大家知道,在土地資源短缺的條件下追求農業的高産,其結果就是化肥農藥的大量投入。

  鳥瞰我們的華北平原,基本上被青灰色覆蓋著,青灰色就是地膜覆蓋或者塑料大棚。在沒有全面使用可降解的農膜之前,塑料大棚都會污染土地;而且只要是大棚覆蓋,大都是高耗水、高化肥、高農藥、高除草劑,這已經造成華北平原地下水過量開採80%,加上化肥導致地表土壤板結,沙化將是必然的結果。

  如果説20世紀沙塵暴來源於蒙古高原,那麼,21世紀很可能來源於華北平原。曾經有人説過,一隻蝴蝶在亞馬遜森林振動翅膀,就會引起太平洋的風暴。將來也許一個小孩在華北平原跺跺腳,就會引起北京的沙塵暴。

  科學發展觀的前提就是以人為本

  我提出的所謂環保農村,除了推行垃圾分類、有機物還田之外,去年在台灣建築師謝英俊老師幫助下,我們在河北的“晏陽初鄉村建設學院力已經成功地建立了第一組農村生態建築群。就是不用諸如鋼筋、水泥等現代建材,盡可能全部採用當地的可回收建材,要用草土墻與木框架。開始讓農民搞生態建築的時候,大多數並不理解,農民説:草土墻不是舊社會嗎?現在建起房屋後,看上去很像別墅。生態建築之中,能容納300人的禮堂是半地下結構的,東暖夏涼。而建築成本中材料費只有3萬多元錢,加上人工費也不過5萬元;生態民宅的原材料成本只有2萬元錢,加上人工費才4萬多元。

  去年搞示範,今年很多農民已經自費興建這種生態農宅了。我們不僅搞生態建築來推行環保農村的理念,也搞生態農業來具體貫徹科學發展觀。

  如果以農戶經濟為基礎開展生態農業,可以三位一體,“豬沼果”,或“豬沼菜”;可如果以合作社為基礎,就可以搞六位一體──以廁所和沼氣池為中心,加上溫室養豬、溫室蔬菜、加上魚塘和果園。人畜的排泄物全部進入沼氣池,可以100%循環利用。搞了生態農業就沒有廢棄物,達到百分之百的循環經濟。

  以上實踐證明,新農村建設可以是在農村地區貫徹科學發展觀的的一項具體工作。最近三年,我們的試驗──生態農業和生態建築──基本恢復了全生態系統。

  今年,為了試驗有效經濟,北京梁漱溟鄉村建設中心力的志願者們已經開始組建了綠色合作聯盟,發動城市居民的消費者合作社,幫助農民以合理價格銷售健康食品。鄭州花園街道也開始從幫助蘭考農民賣健康大米,進一步與南馬莊村形成了城鄉社區結對互動。如同我們三年前開始新農村建設試驗一樣,相信再有三年,通過城鄉良性互動來形成有效經濟的試驗也會産生初步的經驗。

  最後的結論很清楚,科學發展觀的前提不再是以産業為本或以資本為本,而是以人為本;通過循環經濟、有效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我們在農村,就是以農民為本,以合作社為載體,以生態農業、環保農村為循環經濟的主要方式,以城鄉良性互動的合作銷售方式為農民的有效經濟的實現方式,最終實現“三農”的可持續發現。(溫鐵軍)

責編:福偉

1/1頁
相關視頻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
多哈亞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