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洪(南開大學文學院院長)
在我國的傳統節日裏,元宵節是個非常有特色的節日。從形式上説一個特色是公眾的參與性。比如説其他的一些節日,如清明節掃墓,是自己家掃自己家的墓;中秋賞月頂多幾個家人好友在一起;只有這個元宵節,是大家都要上街去看燈或表演。什麼舞獅子、舞龍燈或者是放煙花,公眾參與性非常強。第二個特點就是熱鬧。人們別的節沒有用這個詞的:“鬧元宵”。上網敲進“鬧元宵”三個字,用百度一搜,0.07秒搜出58萬個網頁,“鬧元宵”連在一起,可見在人們的心目裏,元宵就是要“鬧”。這個不是現在是古已有之。從內容上説這個特點大家都知道了,吃湯元、放花燈還、各種各樣的演出……所以元宵節在我們的無論是民俗還是傳統裏,都是一個很重要的非常有特點的節日。
元宵節的來歷非常有意思。實際上在學術界作為專門的研究者來説,也沒有一個現在大家都認可的結論,只是有一個大致的有共識的看法。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有一個流行很廣的説法:在西漢的時候,漢高祖去世後,呂后專權,諸呂當政。可是等呂后一過世——我們都知道歷史上有個很有名的故事,叫“安劉者必勃”——就是周勃率領著擁護劉氏政權的人,起來把呂氏推翻。傳説周勃聚集部隊把呂氏滅掉的這天是
另外一個説法:佛教説是因為漢明帝的時候,有的説是為了紀唸佛祖,有的説是去看舍利,所以在晚上要張燈結綵,大家來看,又表示對佛祖的尊敬。不過這個説法更不可靠,因為漢明帝的時候,佛教是否是那時候傳進來的還有一個小問號,何況傳進來當時也是影響很小的,不可能有這個事情。
另外一個比較靠譜的説法是道教的説法。道教有三個節日,叫“三元節”。“三元”都是指的“十五”,一個是“上元”,就是
綜合各説,一個節日形成了,影響很深遠,普及面這麼寬,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個因素造成的。我認為有五個因素綜合,最後形成了這麼一個影響深遠的傳統節日。
第一個:整個的這個風俗應該説還是從漢代開始初具規模,不過漢代並不一定是在
第二個:宗教也很重要,尤其是道教。因為它很明確地規定
但是這裡還有關鍵一環就是朝廷、政府的態度。政府加以認可、加以推廣,使得這個節日固定了,然後變得很重要。比如《舊唐書》,它就記載在唐中宗的時候,中宗和皇后在
還有兩個次要的方面,我覺得也得考慮。一個是歷史上我們是農耕社會,這段期間對於中國絕大部分的地區都是農閒,過完了年也沒事幹,那麼有比較長的一個放假的時間,大家盡情地歡樂一番,然後很快又要忙起來了。有這麼一個時間,這個和整個社會的需求也相關。
第五個因素就是文人。文人很喜歡這個節日,他們有大量的關於這個節日的描寫、記載、吟唱,這些東西傳播開來又渲染了節日的氣氛,讓節日影響更大。
所以我想這五個因素在一起,最後就形成了這麼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傳統的節日。
實際上元宵就是“上元之夜”的意思。“宵”就是“夜”,“元”就是“上元”,上元之夜。我有時候想中國的元宵節,一定程度上可以和西方的狂歡節相比美。就它的公眾性、它的熱鬧、大家這種完全的放鬆、包括在封建時代對於女性那麼多約束,大門不可出,二門不可邁,但是在這個時候,大家都可以上街來看燈。所以關於這個元宵的起源和它最後的固定化,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説起元宵節其實更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湯元,因為對於大多數百姓來説更直接相關的是這件事。怎麼知道過元宵節了呢?一定要去排隊買湯元,湯元作為元宵節的標誌之一其實也有一個過程。我們現在看到的記載,真正嚴格意義的湯元是到南宋才有。在唐以前這個節日本身就不固定,在和這個節日相關的一些日子——比如説正月——正月裏春節以後人們吃什麼,這個有各種各樣的説法,但是湯元這個東西肯定沒有。這種記載是到北宋開始,有吃在加了糖的湯裏煮一些實心的東西。
嚴格意思的吃湯元,而這湯元又跟元宵節挂起鉤來,是在南宋。南宋那時候還不叫湯元,叫“浮圓子”,漂著的圓球,浮圓子。但是它已經是糯米麵,有餡,這個是肯定的。不過當時還是比較稀罕的東西,而且比較貴。逐漸地到了明清,它就普及化了,大概是最大眾化的一種食品了。
我們看明代的史書,它就記載皇帝在每一個節日裏賞賜大臣,來參加朝堂上的宴會,關於元宵的記載有這麼幾處,每一處記所吃的東西都不太一樣。比如説幾個菜,涼菜四個,熱菜四個,小饅頭、茶點各一份,然後湯元——它不叫這個詞了,就是湯元這個意思——一碗,或者年糕、湯元一份。明代的時候,元宵節朝堂上的宴會,一定要有湯元,可見湯元後來就成元宵節的一種標誌物。因為它是元宵節的標誌物,它也就得到另一個名字——“元宵”。當初它叫“浮圓子”,後來叫“湯元”,後來叫“元宵”,現在反過來如果我們不加深究,好像元宵節是因為吃了元宵才叫“元宵節”,變成這樣的一個因果倒置了。
元宵節其實作為它的內容來説,更主要的當然不是在吃元宵上,應該説還是燈節,所以元宵節有時也稱燈節,花燈和演出。應該説這種民眾性的娛樂性的街頭演出,是元宵節最大的亮色。關於這方面的內容,有一首名作概括地非常好,這就是辛棄疾的《青玉案》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這兩句是講燈,好像一夜春風吹來,千樹萬樹都開滿了花。這花不是真的花,是挂在像樹一樣的枝幹上的燈,“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就好像滿天的星星落下來一樣。這一句也有人解釋成放花,火樹銀花不夜天,這兩講我想都通;“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第二句是説遊人,騎著馬、坐著車,都上街來看熱鬧了,然後呢滿街都是演出,“鳳簫聲動”,音樂聲起來了;“玉壺光轉”,從傍晚一直到天亮,玉壺是月亮。“一夜魚龍舞”,魚龍百戲,寫這大場面寫得非常好。“娥兒雪柳黃金縷”,婦女的頭飾;“笑語盈盈暗香去”,這個節日最大的特點就是女士們都上街來了,各種打扮漂亮的女孩子們,成群結隊的;結尾説“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他把場面、背景寫得很好,還抓住了元宵節一個特點,就是“笑語盈盈暗香去”,仕女同遊,尤其是大量的女性、漂亮的女孩子們,都在街裏享受著人生的歡樂,享受著這個狂歡的夜晚。這個在中國傳統的節日裏可能也是僅有的一個,所以特別值得把它提出來。
至於説古代元宵節盛大熱鬧的場景,當然我們今天不可能有一種現場的記錄了,只能借助於文字。文字方面的記錄有幾個有意思的,南宋末年有兩本雜記,一個是《夢粱錄》、一個是《武林舊事》,回憶在南宋時候元宵節的盛況,寫的很細緻。
關於元宵節最有意思的就是這些內容:燈、演出還有元宵。我下鄉的時候,農民那個時候沒有元宵吃,他們
責編:吳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