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首頁 > 娛樂頻道 > 散文專題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專家訪談

 

CCTV.com  2008年02月02日 11:29  來源:CCTV.com  

 

    

    陳洪南開大學文學院院長

 

    在我國的傳統節日裏,元宵節是個非常有特色的節日。從形式上説一個特色是公眾的參與性。比如説其他的一些節日,如清明節掃墓,是自己家掃自己家的墓;中秋賞月頂多幾個家人好友在一起;只有這個元宵節,是大家都要上街去看燈或表演。什麼舞獅子、舞龍燈或者是放煙花,公眾參與性非常強。第二個特點就是熱鬧。人們別的節沒有用這個詞的:鬧元宵。上網敲進鬧元宵三個字,用百度一搜,0.07秒搜出58萬個網頁,鬧元宵連在一起,可見在人們的心目裏,元宵就是要。這個不是現在是古已有之。從內容上説這個特點大家都知道了,吃湯元、放花燈還、各種各樣的演出……所以元宵節在我們的無論是民俗還是傳統裏,都是一個很重要的非常有特點的節日。

 

    元宵節的來歷非常有意思。實際上在學術界作為專門的研究者來説,也沒有一個現在大家都認可的結論,只是有一個大致的有共識的看法。

 

    關於元宵節的來歷有一個流行很廣的説法:在西漢的時候,漢高祖去世後,呂后專權,諸呂當政。可是等呂后一過世——我們都知道歷史上有個很有名的故事,叫安劉者必勃”——就是周勃率領著擁護劉氏政權的人,起來把呂氏推翻。傳説周勃聚集部隊把呂氏滅掉的這天是正月十五,所以為了慶祝,在這一天就要張燈結綵。這個事情雖然傳説很廣,但是靠不住,于史無據。我們真去翻翻歷史,一個是呂后去世和周勃發動這場武裝鬥爭,跟這個日子沒什麼相關;第二個更沒有説在漢文帝的時候,就有這樣一種紀念活動的記載。這是後代的傳説。

 

    另外一個説法:佛教説是因為漢明帝的時候,有的説是為了紀唸佛祖,有的説是去看舍利,所以在晚上要張燈結綵,大家來看,又表示對佛祖的尊敬。不過這個説法更不可靠,因為漢明帝的時候,佛教是否是那時候傳進來的還有一個小問號,何況傳進來當時也是影響很小的,不可能有這個事情。

 

    另外一個比較靠譜的説法是道教的説法。道教有三個節日,叫三元節三元都是指的十五,一個是上元,就是正月十五,道教稱為天官之節;然後七月十五,這都是指的農曆,道教稱為地官之節;還有一個十月十五,稱為水官之節。其中天官之節最重要,因為有一詞叫天官賜福,這個節日是天官大帝來賜福給老百姓,大家都出來慶祝、迎接。

 

    綜合各説,一個節日形成了,影響很深遠,普及面這麼寬,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個因素造成的。我認為有五個因素綜合,最後形成了這麼一個影響深遠的傳統節日。

 

    第一個:整個的這個風俗應該説還是從漢代開始初具規模,不過漢代並不一定是在正月十五。漢代有一個祭祀的節日,主要是在宮廷裏,叫上辛。上辛是正月裏的第一個辛日,戊己庚辛,第一個辛日。在這天帝王祭祀太一神。漢代宮廷信奉的最高神叫太一神,那個時候沒有道教也沒有佛教,太一神就是最高神。這個太一實際傳到後來就是太乙,我們讀《封神演義》,知道哪吒的師傅叫太乙真人,實際就從這變來的。皇帝祭祀太一神是在正月的第一個辛日,這個辛日實際就接近於十五,但是它跟十五不是固定的,它可能是十一,也可能是十三、初九。祭太一神的時候,根據史書記載是通宵達旦,那肯定要張起很多燈,所以是這個風氣、這個習俗或者説這種規定逐漸地演化,我們覺得它可能是一個重要的源頭。

 

    第二個:宗教也很重要,尤其是道教。因為它很明確地規定正月十五是天官賜福。那麼我想,把這個時間最後固定在這,可能和宗教的原因很大。那麼佛教當然不甘寂寞了,既然有一個民眾都這樣重視的節日,他們在這期間也有很多活動,自然也推波助瀾。

 

    但是這裡還有關鍵一環就是朝廷、政府的態度。政府加以認可、加以推廣,使得這個節日固定了,然後變得很重要。比如《舊唐書》,它就記載在唐中宗的時候,中宗和皇后在正月十五微服出宮去看燈。這個想起來很有戲劇性,皇帝和皇后兩個人化裝成平民百姓,後邊跟著幾個便衣保護出去看燈,可見當時元宵逛燈已經成了一個影響很大的習俗。同時稍晚一點,在宋史裏,它説的很明確,它説元宵節是從道教開始的,但是被宮廷認可是唐代認可,然後宋代繼續了唐代的這些規定。根據這個記載,一是在元宵節放假。有説放七天的,有説放八天的,有説放十天的。可能每一次公佈的不完全一樣,總而言之它是一個比較長的假期。第二個是在封建時代,比如唐代或者宋代,京城裏夜晚是不準行走的——宵禁。那麼在這個放假期間開禁,把城門打開,甚至於把街坊之門——那時候城是分社區的,每個社區都有門——把門全打開,讓大家自由通行,通宵達旦。一開始只開一個晚上,後來開三個晚上,逐漸的規模越來越大。再其次皇帝要親自在十五的晚上,先到寺觀裏去參加宗教活動,然後回來登上城樓,底下文武百官,甚至於周邊友好國家的使臣,全在這兒來看演出、看花燈,很熱鬧。還有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在這個時候不論男女,都可以參加這一個全民性的狂歡。在街上有大量的演出,所謂的社火,或者鬧花燈跑旱船這一類的演出。當然這也有個過程,唐代、宋代和明清有細微的差別,但是從唐代開始相沿成習,政府給這項活動很大的支持。到了明代,我們看明朝的史書,就明確規定十天的假,從正月十一到二十,十天都是元宵節的假。在這期間政府不辦公、整個街道開禁、大家盡情地狂歡。

 

    還有兩個次要的方面,我覺得也得考慮。一個是歷史上我們是農耕社會,這段期間對於中國絕大部分的地區都是農閒,過完了年也沒事幹,那麼有比較長的一個放假的時間,大家盡情地歡樂一番,然後很快又要忙起來了。有這麼一個時間,這個和整個社會的需求也相關。

 

    第五個因素就是文人。文人很喜歡這個節日,他們有大量的關於這個節日的描寫、記載、吟唱,這些東西傳播開來又渲染了節日的氣氛,讓節日影響更大。

 

    所以我想這五個因素在一起,最後就形成了這麼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傳統的節日。

 

    實際上元宵就是上元之夜的意思。就是就是上元,上元之夜。我有時候想中國的元宵節,一定程度上可以和西方的狂歡節相比美。就它的公眾性、它的熱鬧、大家這種完全的放鬆、包括在封建時代對於女性那麼多約束,大門不可出,二門不可邁,但是在這個時候,大家都可以上街來看燈。所以關於這個元宵的起源和它最後的固定化,這是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説起元宵節其實更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湯元,因為對於大多數百姓來説更直接相關的是這件事。怎麼知道過元宵節了呢?一定要去排隊買湯元,湯元作為元宵節的標誌之一其實也有一個過程。我們現在看到的記載,真正嚴格意義的湯元是到南宋才有。在唐以前這個節日本身就不固定,在和這個節日相關的一些日子——比如説正月——正月裏春節以後人們吃什麼,這個有各種各樣的説法,但是湯元這個東西肯定沒有。這種記載是到北宋開始,有吃在加了糖的湯裏煮一些實心的東西。

 

    嚴格意思的吃湯元,而這湯元又跟元宵節挂起鉤來,是在南宋。南宋那時候還不叫湯元,叫浮圓子,漂著的圓球,浮圓子。但是它已經是糯米麵,有餡,這個是肯定的。不過當時還是比較稀罕的東西,而且比較貴。逐漸地到了明清,它就普及化了,大概是最大眾化的一種食品了。

 

    我們看明代的史書,它就記載皇帝在每一個節日裏賞賜大臣,來參加朝堂上的宴會,關於元宵的記載有這麼幾處,每一處記所吃的東西都不太一樣。比如説幾個菜,涼菜四個,熱菜四個,小饅頭、茶點各一份,然後湯元——它不叫這個詞了,就是湯元這個意思——一碗,或者年糕、湯元一份。明代的時候,元宵節朝堂上的宴會,一定要有湯元,可見湯元後來就成元宵節的一種標誌物。因為它是元宵節的標誌物,它也就得到另一個名字——“元宵。當初它叫浮圓子,後來叫湯元,後來叫元宵,現在反過來如果我們不加深究,好像元宵節是因為吃了元宵才叫元宵節,變成這樣的一個因果倒置了。

 

   元宵節其實作為它的內容來説,更主要的當然不是在吃元宵上,應該説還是燈節,所以元宵節有時也稱燈節,花燈和演出。應該説這種民眾性的娛樂性的街頭演出,是元宵節最大的亮色。關於這方面的內容,有一首名作概括地非常好,這就是辛棄疾的《青玉案》詞。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這兩句是講燈,好像一夜春風吹來,千樹萬樹都開滿了花。這花不是真的花,是挂在像樹一樣的枝幹上的燈,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就好像滿天的星星落下來一樣。這一句也有人解釋成放花,火樹銀花不夜天,這兩講我想都通;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第二句是説遊人,騎著馬、坐著車,都上街來看熱鬧了,然後呢滿街都是演出,鳳簫聲動,音樂聲起來了;玉壺光轉,從傍晚一直到天亮,玉壺是月亮。一夜魚龍舞,魚龍百戲,寫這大場面寫得非常好。娥兒雪柳黃金縷,婦女的頭飾;笑語盈盈暗香去,這個節日最大的特點就是女士們都上街來了,各種打扮漂亮的女孩子們,成群結隊的;結尾説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他把場面、背景寫得很好,還抓住了元宵節一個特點,就是笑語盈盈暗香去,仕女同遊,尤其是大量的女性、漂亮的女孩子們,都在街裏享受著人生的歡樂,享受著這個狂歡的夜晚。這個在中國傳統的節日裏可能也是僅有的一個,所以特別值得把它提出來。

 

    至於説古代元宵節盛大熱鬧的場景,當然我們今天不可能有一種現場的記錄了,只能借助於文字。文字方面的記錄有幾個有意思的,南宋末年有兩本雜記,一個是《夢粱錄》、一個是《武林舊事》,回憶在南宋時候元宵節的盛況,寫的很細緻。

 

    關於元宵節最有意思的就是這些內容:燈、演出還有元宵。我下鄉的時候,農民那個時候沒有元宵吃,他們正月十五再吃一頓餃子,也沒有地方去看燈,他們就演出,各村都要排戲,互相循環地來演出。當然農民排的戲藝術水平不一定高,但是熱鬧勁比城裏一點兒不差。扶老攜幼都到野外的臺子這兒圍著看,就像魯迅説的社戲那個情況。這可以説是農民一年到頭最歡樂的幾天,元宵節給大家都帶來了歡樂。

 

 

     ..附錄一:《夢粱錄》卷一 作者:吳自牧 

 

     ..附錄二:《武林舊事》卷二 作者:週密

 

責編:吳祺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