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科技12月16日電 改革開放三十週年,在過去的三十年中我國的科技水平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改革開放以來科技發展成就”網上座談會今天在人民網舉行。
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副司長武貴龍表示,改革開放以來,高校從恢復到發展,新時期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以後,高校進一步強化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這三大功能,可以説為我們國家和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提供全面的人才支持和強大的知識貢獻。
第一,高校科技力量不斷壯大,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開發隊伍。
高等學校在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中具有明顯的人才優勢,30年以來的建設發展,形成了非常穩定的高水平科技人才隊伍。高校研究與開發人員由1986年的15.7萬人,發展到2007年的27.2萬人;應該説增幅還是比較大。約佔全國研究與發展人員總數的15%左右。同時很重要的是我們每年在校的研究生隊伍數量由1986年的不足10萬人,發展到2007年超過100萬人。形成了高校科技創新強大生力軍的隊伍。同時我們在國家傑出青年獲得者佔全國60%。我們為了加強團隊的建設,教育部啟動了教育部創新團隊,到目前建設已經有245個,同時還加強了有關在校博士生整個隊伍的建設。
第二,高校科技體系不斷完善,形成了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的支撐和保障體系。
“文革”以前,經教育部批准並報原國家科委備案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僅僅18個。“文革”以後,經過各級主管部門批准,雖然建立了一批科技研發機構,但是到目前還沒有穩定的經費來源。改革開放以後,經過國家重點建設,特別是“211”工程和“985”工程,以及教育振興計劃的實施,高校創新基地的基礎條件和科研設施有了很大的改善,我們建成三個金字塔:一個是以國家重點實驗室作為一個體系的支撐新體系;再一個是以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實驗室和工程師研究中心作為一個體系。還有一個金字塔是哲學社會科學的創新基地建設,還有一個轉化的平臺,就是圍繞成果轉化産業化服務的平臺,包括大學科技園和技術轉化中心。從這三個金字塔和一個平臺來説,我國重點實驗室這個系列,目前我們建設的國家實驗室的6個當中,依託高校的有3.5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20個當中依託高校的有137個,佔到62.3%。
第三,面向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需求,高校積極承擔國家、地方和企業的科研任務。
從1991年以來,高校科技總經費持續以兩位數的速度迅速增長。1978年,我們高校科研經費投入大約5.9億,到2007年,我們高校通過各種渠道獲得的科研經費總數達到545億,應該説,增幅還是很大。在新的形勢下,高校積極參與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承擔大量的科研任務,這裡面有幾個數字:比如“973”項目,我們第一承建單位佔到立項總數的65.7%,這是2007年的數字。高校作為“973”第一首席科學家的項目,有50項,佔到總項目的68%。同時我們一些其它的科學研究計劃,比如説一些“863”計劃,還有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就佔了相當的比例。這是高校積極圍繞國家的戰略目標發揮重要作用。
第四,我們高校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取得一大批標誌性的科技成果。
改革開放30年以來,高校科技成果可以説層出不窮,並通過多種形式向社會轉化和産業化。進入新世紀隨著國家科技大會的召開和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發展綱要的頒布,明確了我國高校在國家創新體制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説,高校是我國基礎研究和高技術領域原始創新的主力軍之一,是解決國民經濟重大科技問題,實現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的生力軍。
數據表明,從1985年到2007年,高校共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457項,佔總數的52%。國家技術發明獎1130項,佔總數的35.9%。國家科技進步獎2775項,佔總數的29%。比如説我們2007年度高校獲得國家自然科學獎26項,佔到總數的66%,也就是説這個比例還在增加。國家技術發明獎佔69%,國家科技進步獎佔59%,都超過了50%,同時我們高校還連續獲得了一些連續有空缺的國家大獎項,比如中山大學主持完成了高性能碳材料的製備技術,獲得連續空缺六年的國家科學技術發明一等獎。2007年南京大學超精薄材料的設計和應用,獲得連續空缺兩年的國家自然科學獎的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