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人文探索子網 > 明朝那些事兒 [子午書簡][百家講壇] > 正文
王景弘,福建漳平人,生年不詳。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入宮為宦官,侍奉燕王朱棣。
建文年間(1399~1402年),王景弘隨朱棣起兵,助朱棣奪取帝位,得朱棣賞識。永樂三年(1405年),奉成祖命,以副使身份協助正使鄭和,率62艘巨型海船、27800余名官兵和水手組成龐大船隊,出使西洋(今南洋加裏曼丹以西至非洲東海岸一帶)。船隊從蘇州劉家港出發,經東海、南海,先後到佔城(今越南南方)、暹羅(今泰國)和爪哇、蘇門答臘、三佛齊(今印度尼西亞)等。船隊在三佛齊殲滅以陳祖義為首的、企圖搶劫船隊的一群海盜。後經滿剌加(今馬六甲)到天竺(今印度)、錫蘭山(今斯裏蘭卡),北上印度洋西岸的柯枝(今印度的柯欽)、古裏(今印度的科裏庫特)、加爾各答,到達忽魯謨斯(今伊朗阿巴斯港)後返航。歷時兩年多,于永樂五年(1407年)九月回到南京。返航時,西洋各國大都派遣使臣攜帶珍寶,隨船隊到達南京朝貢。
同年十一月,王景弘與鄭和再次率船隊出使西洋,並送各國使臣回國;隨帶中國絲綢、瓷器等物賞賜各國。船隊經過錫蘭山時,還專程到立佛寺進香佈施,立碑紀念。永樂七年(1409年)七月,船隊回到南京。
同年九月,王景弘與鄭和受命第三次出使西洋。先後到過佔城、爪哇、滿剌加、蘇門答臘、錫蘭山、小葛蘭(今印度南端)、古裏,抵孟加拉灣後折回滿剌加。在徵得滿剌加國王同意後,在那裏修築城墻和倉庫,後回國。
永樂十年(1412年),王景弘受命,到閩、浙沿海招募大批水手和造船工匠,在太倉、長樂、福州、泉州等地督練水師、監造海船、修建天妃宮。永樂十一年(1413年),成祖北上,到北京建新都。王景弘隨太子朱高熾在南京監國,兼管招募舟師、監造海船等事務,為鄭和第四、五次出使西洋做準備。
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王景弘和鄭和受命第六次出使西洋,並護送鄭和第五次出使西洋時隨船來中國訪問的17個國家和地區的使節回國,同時將錦、綾、紗、羅、綺、絹等物分賜給各國國王。沿途蘇門答臘、滿剌加、榜葛剌(今孟加拉國)等16個國家又共遣使1200人,帶各國貢物隨船隊到中國。
永樂末年,王景弘在激烈的皇位之爭中,因擁立太子朱高熾有功,被擢升為正使太監,其嗣子王禎也受賜世襲南京錦衣衛正千戶。洪熙元年(1425年),王景弘受任南京守備;同年八月,與鄭和一起選用下西洋官兵1萬餘人,修造南京大報恩寺等宮廟。宣德四年(1429年),王景弘受敕省視南京舊皇宮。同年四月,開始督造船隻,操練水兵,準備再下西洋。
宣德五年(1430年)六月,王景弘受命以正使太監身份與鄭和一起率船隊第七次出使西洋。次年十二月中旬,船隊從五虎門出海,先後到達佔城、爪哇、滿剌加、錫蘭山、忽魯謨斯等17國。其間,曾派一支船隊訪問阿拉伯半島上的祖法兒(今佐法兒)、阿丹(今亞丁);同時,還派出由熟悉外交、貿易事務及翻譯等7人組成考察組,隨天方國(今麥加)船隻到伊斯蘭教的聖地麥加朝聖。宣德七年(1432年)三月,鄭和卒于古裏。王景弘率船隊,扶柩返航,西洋十余國派使臣隨船隊,到北京朝貢。
宣德九年(1434年)六月,王景弘受命以正使身份率船隊出使南洋諸國。船隊先到蘇門答臘,後到爪哇。回國時,蘇門答臘國王遣其弟哈尼者罕隨船隊到北京朝貢。正統元年(1436年)二月,英宗命王景弘停罷採買營造,不再使洋。王景弘晚年潛心整理航海資料,撰有《赴西洋水程》等書。卒年不詳。
王景弘先後6次出使西洋,歷30余國、60多個地區。每次使洋,都隨帶金銀、絲綢、銅鐵及各種工藝品與外國交流,發展中國與亞非國家間的通商關係,開闢“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中國與亞洲各國間的經濟、文化和科技交流,增進友誼。
責編:何偉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