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
淮河流經蚌埠,一座鐵路大橋飛架南北。
水路與鐵路在這裡交匯,使蚌埠成為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
蚌埠也由一個淮河邊上的小魚村迅速擴展為淮河流域最大的城市。
蚌埠古時為採珠之地,相傳以前有靈珠、聖珠兩姊妹在此地以採珍珠為生。後來他們化成了兩股清泉。
蚌埠早年曾歸鳳陽府管轄,是鳳陽花鼓的流行區。但如今蚌埠早已出落成一個現代化大城市,對民間藝術的取向也由鳳陽花鼓轉變為安徽花鼓燈。
前些年,蚌埠市將轄下懷遠縣的天河地區,劃歸蚌埠市郊區。
蚌埠不僅得到了天河的一汪清水,還意外收穫了一份大禮——花鼓燈。
【同期】
馮國佩(花鼓燈老藝人 94歲 藝名小金蓮)
【文稿】
馮嘴子村裏的人,大多數是地地道道的農民,終日在涂山下、天河邊的土地上辛勤勞作,由於是以農業為主,日子過得談不上富裕,但是村裏的人都愛玩、愛看花鼓燈。
每逢燈會,村裏的人不分男女老幼都傾巢而出,聚在村北的打谷場上玩燈、觀燈。他們的花鼓燈表演水平很高,蚌埠市也相當重視,把馮嘴子村當作展示蚌埠市文化建設成績和花鼓燈藝術的窗口,如今許多外來的人都是在這裡看到了地道的安徽花鼓燈,並感受到了花鼓燈的魅力。
【同期】
馮雙白 中國舞蹈家協會黨組書記
有一次組織了整個我們舞蹈家協會的所有工作人員,一起到馮嘴子村去,看得叫做熱血沸騰。就那一次我自己都按耐不住,我就衝到場子裏面去,活生生從人家手裏要了一副小镲、小鈸,我自己就開始打起來,打到忘我的狀態,我也不知道我做了些什麼,我也不知道我跳了多久,我只知道等我們全部打完,眾人歡呼的時候,我已經快站不住了,就是渾身的力量都用完了。
【文稿】
如今村裏最有名的是馮開皖一家三口。他們都是玩花鼓燈的高手,一家三口的站肩,其高度和難度在淮河兩岸無人能及,在燈場下他們只是普通的農民,燈場上他們用花鼓燈來撫平生活的艱辛。
【同期】
潘麗 北京舞蹈學院舞蹈學教師 博士
【文稿】
淮河兩岸的人們都愛玩花鼓燈,那是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不會因貧富所累。雖然飽受淮河的洪澇災患,但人們依舊對生活感到幸福和滿足,因為在他們身邊有花鼓燈相伴。
馮開皖的大伯,就是大名鼎鼎的花鼓燈老藝人小金蓮馮國佩。
【同期】
馮國佩(花鼓燈老藝人 94歲 藝名小金蓮)
我正背著書,校長打後面來了,講馮國佩你幹什麼呢,我背書呢,他講背書你唱花鼓歌。過來,手伸過來,我把手伸過去。吧唧一下打的都是血杠子。
後來我家叔爺他喜歡花鼓燈,他是打鑼的,和我媽一吵,他願意玩花鼓燈,你非讓他上學,你看他手上打的,不要上學了,玩花鼓燈,我就一直玩花鼓燈了,我17歲正式上臺。
【文稿】
馮國佩一直男扮女裝演蘭花,當年蘭花要踩襯子扮小腳女人,由於他表演的惟妙惟肖,人送藝名“小金蓮“
【同期】
馮國佩(花鼓燈老藝人 94歲 藝名小金蓮)
1949年戴愛蓮來,我把襯子去掉了。原來踩襯子,襯子去掉,現在這些動作都是我自己創造的。藝術要推陳出新,把舊的不要,都要改新的。
【文稿】
這裡特別應該提到中國舞蹈藝術大師戴愛蓮,她對花鼓燈和馮國佩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同期】
馮雙白 中國舞蹈家協會黨組書記
戴愛蓮先生生前活著的時候,他經常跟我提到安徽花鼓燈,跟我提到她和馮國佩之間,跨越半個多世紀的藝人、或者説藝術家之間的那種友情。戴先生出了本書,出了本自傳,別人他可以不用再惦記,她一定惦記著要送給馮國佩,一本她親筆簽上名的書要送給他。戴愛蓮先生説,她和馮國佩一起跳舞的那樣一個記憶,她永遠忘不了。
【文稿】
1953年馮國佩到北京參加了全國民族民間歌舞大會的演出,後來他還曾到國外表演過花鼓燈。
如今馮國佩已94歲高齡,但舞起花鼓燈依然如腳底春風,扇舞彩虹,他是安徽花鼓燈中的長青樹。
【同期】
高倩(安徽省花鼓燈藝術研究會)
【文稿】
和馮國佩搭檔的鼓架子一直是石金禮。
【同期】
石金禮 (花鼓燈老藝人 藝名石猴子)
我是懷遠河溜蓮花村的人,我們那裏歷來就是出花鼓燈,祖祖輩輩幾輩子都出花鼓燈,我們就跟大人學了,大人跳我們也就跟著跳起來,一直跳。
【文稿】
石金禮當年練的是男角小鼓架子,他的身法矯健靈活,人送藝名“石猴子”。
説起他跟馮國佩,還真是不打不相識。
【同期】
石金禮 (花鼓燈老藝人 藝名石猴子)
我從馬城來,從馬城到西河口,我不認識馮老師那時候,俺們兩個還不認識。我蹲在墻拐根底下,我講你這大河東有名的小金蓮,我今天要見見你了。那不就下了嗎。一拉架子就下了。走走走,到場地當央,一看,走到對面了。我就瞅,這個蘭花大腿他有東西,他有點沉,我一看他要下腿了,他一下是要嚇我的,那不是打我的,他一下,我腳一蹬,就從他頭上竄過去了,那是竄毛,那邊人説,這個黑臉膽子不小啊,他敢跟小金蓮敢對上去戰哩,我心想你才厲害,你腿也不能長頭上,我講哩,我從他頭上過去,以後我倆那就一直分不開了。
【文稿】
石金禮扮鼓架子技藝驚人,讓當時已經十分有名的馮國佩非常佩服。於是他倆搭檔,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演藝生涯。
其實,他們二人的老家都在懷遠縣,在家鄉學的花鼓燈,但後來落戶蚌埠市,馮國佩演蘭花,石金禮演鼓架子,二人珠聯璧合,成為蚌埠花鼓燈的代表人物,也算是出墻紅杏,珠落玉盤,
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淮河上的航運十分繁忙。淮河蚌埠段的河面上佈滿了大小船隻,石金禮那時正在蚌埠碼頭上做搬運工。一天,有人突然來找他。
【同期】
石金禮 (花鼓燈老藝人 藝名石猴子)
廣播一喊來喊我,我説怎麼喊我呢?講呢叫你到北京去,趕快收工,趕緊回來,到辦公室去,他們講趕快去吧,在辦公室等你呢。我想來的是哪一個,我也不知誰。趕緊衣服一披到辦公室,去了一看馮國佩在那裏。我講,你何時來的?他講我是叫你來。
【文稿】
那一次馮國佩叫上了老搭檔石金禮一同去北京參加了全國民間歌舞大會的演出。
【同期】
馮國佩(花鼓燈老藝人 94歲 藝名小金蓮)
演出以後第二天毛主席接見,中南海接見。好,都到中南海去了。主席到了。好了,看看毛主席來了,主席到了人那一圈,在那舉著手走那一圈子。過去那樣走一圈子,後來我一看,中央的幹部全在,鄧小平都在那裏,毛主席在正當央。
【文稿】
那是一次改變他們命運的行程。演出歸來後,他們都成為專業的花鼓燈演員,一個在省城合肥,一個在蚌埠市裏的文藝團體,演出和教授花鼓燈。如今退休以後,馮國佩和石金禮在蚌埠市依然被奉為花鼓燈的元老和招牌。
在蚌埠城裏人也喜歡玩花鼓燈。尤其是禹會區,各鄉鎮社區有許多燈班子,成員有工人、農民、退休職工、居民等。他們經常玩燈。一遇喜事就拉到街上,遊行表演,十分熱鬧,俗稱踩街。
踩街遊行 |
【同期】
李素珍(蚌埠禹會區花鼓燈藝人)
小蘭花今年才十八,我到你家藕塘看荷花。
荷花開的鮮又嫩,儂家好比花下藕
你又脆又甜又可口,幹哥哥看見捨不得走。
【文稿】
攔街的人被誇得心滿意足,就會撤走板凳,皆大歡喜。
到了春節,這種踩街遊行,往往成為蚌埠市的狂歡節大遊行。蚌埠市的和周圍各縣的數十個燈班,在市區大街上浩浩蕩蕩,邊走邊演,敲鑼打鼓,綿延數裏,全城都沉浸在一片歡騰之中。
踩街過後是花鼓燈的大匯演。
舞台中一個大大的擂字表明了抵燈大賽的傳統,這是要見輸贏高下的表演,因此各燈班都十分賣力。
懷遠的馬城鑼鼓,禹會的社區燈班、小車燈班的表演精彩紛呈。
蚌埠憑藉它的地理和交通優勢,以及經濟文化的影響力,決心成為向全國展現淮河流域花鼓燈藝術的主要城市,淮河上的藝術之珠在蚌埠閃現光華。
在蚌埠市花鼓燈演出水平最高的是蚌埠的安徽省泗洲戲劇院
【同期】
鄭威(安徽泗州戲劇院院長)
【文稿】
泗州戲是由花鼓燈帶情節的後場小戲發展而來的,因此泗州戲劇團的80多個演員個個會演唱泗州戲,也會演花鼓燈。現在泗州劇院的花鼓燈表演遠比泗州戲名氣大許多。他們已成為淮河流域跳花鼓燈最好的專業演出團隊。
他們平時要進行大量的訓練,他們的訓練更加偏重於花鼓燈。
在鳳臺縣舉辦的安徽第七屆花鼓燈會上,省內各地都派出了代表隊,泗州戲劇院的節目被排在了正式匯演的第一天表演。
在此後的演出中各代表隊演出的節目高潮迭起,精彩不斷。
鳳陽的花鼓,流傳數百年,終成舞臺藝術。
懷遠的鼓娃鬧春,歡快活潑。
蚌埠的社區燈班人數眾多,顯得火爆壯觀。
潁上岔傘在舞臺上揮灑著古樸。
最後三天的花鼓燈大會以鳳臺噴火的板凳龍作為結束,燈會偃旗息鼓。
半年之後,2007年4月,從北京傳來喜訊。在中央電視臺舉辦的第四屆CCTV電視舞蹈大賽中蚌埠泗州劇院的花鼓燈被評為民族大秧歌舞的一等獎.
作為學習過花鼓燈的嘉賓,資華荺親自上臺為他們頒獎。
【同期】
資華荺 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博士生導師
【文稿】
蚌埠花鼓燈雖然深受懷遠流派花鼓燈的影響,但蚌埠畢竟是座大城市,他們更願意把自己的花鼓燈稱之為“中國花鼓燈”。為此,蚌埠市專門建立了“中國花鼓燈藝術研究工作室”。
並在市中心的展覽館籌建了常設的中國花鼓燈博物館。
馮派花鼓燈的代表人物馮國佩,也自然成為中國花鼓燈的泰斗和大師。
【同期】
中國舞蹈家協會分黨組書記 馮雙白
我也記得在馮嘴子村,我們所看到的拜師的儀式,他們村子裏的人把馮國佩請到上座,一個一個在馮國佩先生面前跪拜。是真正我們中國人傳統拜師的方式,讓我非常感動。有一個海外歸來的北京舞蹈學院的一個老 教授,他看到那個場景。他無論如何要擠到拜師的儀式裏面去,當他跪下去的時候,我看到兩行熱淚從他的眼睛裏流下來。
【文稿】
五十多年前,馮國佩也曾走進北京舞蹈學院傳授花鼓燈舞蹈。如今花鼓燈舞蹈已成為北京舞蹈學院的必修課。從中專到大二年級的學員都要學習花鼓燈。
【同期】
資華荺 中國藝術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博士生導師
花鼓燈是一個非常有特色,非常有價值,在漢族民間舞蹈中不可多得最重要舞種之一。
【同期】
馮雙白 中國舞蹈家協會黨組書記
有了安徽花鼓燈,我們終於可以説,我們漢族保留了一份歌舞的光榮。
責編:徐穎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