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好一個花鼓燈》第四集 畔唱晚一條繩

CCTV.com  2007年11月05日 10:35  來源:  

    【文稿】

    傍晚,在淮河邊常能見到一位放牛的老人,他就是潁上縣花鼓燈藝人王傳仙,藝名一條繩。

    【同期】

    王傳仙(潁上花鼓燈老藝人,87歲 藝名一條繩)

    

    一更經哩來月亮照樓臺,劉伯承帶人馬他往徐州開,哪怕他黃百韜人馬萬萬千,哪怕他黃百韜人馬萬萬千。

    【文稿】

    

河對岸是鳳臺縣,那裏是一條線陳敬芝的燈口,天色漸暗,那裏正在舉辦的安徽省第七屆花鼓燈會已經拉開大幕,省內各地派出燈班參加表演。

    小家碧玉的鳳臺流派。

    大家閨秀的懷遠流派,精彩紛呈。

    被譽為三位蘭花之一的潁上縣也表演了《踏鼓新姿》等節目。那麼作為三大流派之一的潁上花鼓燈又是怎樣的風格特徵呢?

    【同期】

    陳玉傑(潁上花鼓燈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

    

    我們潁上花鼓燈具有它的雙重性,既有氣壯山河,氣貫長虹之勢,又有溫馨抒情,而且整體來講它具有王者風範。

    【文稿】

    

                    管仲像
兩千七百年前,春秋時期,潁上確實出過兩位具有王者風範的歷史人物,管仲和鮑叔牙。只是他們先後到了山東臨淄當了齊國的宰相。

    他們給潁上留下了一座衣冠冢和一份王者風範的自豪。

    潁上縣在淮河北岸,潁河縱貫全縣,境內一馬平川,三十六連湖。七十二崗叉,是潁淮之濱的魚米之鄉,潁上又是個人口大縣,共有一百五十五萬之眾,它也是個花鼓燈之鄉。

    【同期】

    許傳友 (潁上縣文化館館員)

    

    安徽省花鼓燈就起源於我們潁上,在我們潁上淮河流域,在清末盛行時,它的前身叫紅燈,後期我們潁上有一個叫唐佩金的這位老藝人,他的愛好就是喜歡這些東西,他會吹、會拉、會打。他就領一部分藝人在跳紅燈基礎上,給他改編成花鼓燈,當時改編以後影響面非常大,影響我們整個縣城,淮河流域幾個縣都來這個地方向他學習。特別是在六十年代的時候,我們潁上花鼓燈各個鄉鎮,甚至各個村都在跳,那真稱得起是千班鑼鼓萬班燈。

    【文稿】

    久遠的歷史,深厚的底蘊,足以使潁上人傲視長淮。

    【同期】

    梁銀英(原潁上師範學院教師)

    

    我小的時候,在我們潁上花鼓燈班特別多,大人小孩都喜歡跳,都喜歡在田間地頭,或者報喜報,全部都是花鼓燈的形式。

    【文稿】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淮河流域大修水利,數十萬民工在工地上勞動,花鼓燈也出現在治淮工地上,並引起注意,還拍成了電影。

    五十年代初,潁上縣潤河集分水閘建成,毛主席親筆題字“一定要把淮河修好”。

    當地民工在工地上唱起了四句推子,這種當地特有的民間歌唱藝術後來流傳到鳳臺縣,並被鳳臺縣藝人發展成為推劇,並成立了推劇團。

    【同期】

    許傳友(潁上縣文化館館員)

    推劇就是在花鼓燈基礎上演變過來的。當初我們潁上解放初期的時候,有一個文藝班,就是四句推子文藝班,這個四句推子文藝班就在我們潁上。後來這個文藝班不存在了,為什麼不存在了?就是我們縣委呢把我們潁上成立了一個評劇團,我們潁上縣文藝班這些人怎麼辦呢?就分支了,一個分到鳳臺,鳳臺(推劇團)好多主要演員都是我們潁上人。

    【文稿】

    潁上就是這樣把推劇推給了鳳臺縣,推劇在鳳臺落地開花,

    後來由於同樣的原因,潁上又把評劇團改成了豫劇團,直到今天,土生土長的潁上花鼓燈在走過一段興衰歷程後,才被重視起來,人們在重新審視這個家鄉的民間藝術時,欣喜的發現,它竟然還是如此的傳統,如此的正宗,還是那地地道道原生態的花鼓燈。

    【同期】

    陳玉傑(潁上花鼓燈研究會理事)

   

     作為安徽省裏三大流派的潁上花鼓燈,有它自己獨特的特色。我們的臘花的服飾跟其它流派不同,

    我們的頭飾是以坎球,而鳳臺的它是彩帛束成的大球。其二他們的岔傘比較大高而長,我們的岔傘小巧玲瓏。

    第三點,我們的潁上花鼓燈,鑼鼓敲起來跟鳳臺不同。

    鳳臺花鼓燈是以鑼領鼓,我們潁上花鼓燈是鼓來領鑼,最主要的不同,是我們潁上花鼓燈直到現在是最原原本本的保持著花鼓燈的原生態,而且它是地地道道的花鼓燈傳統風味。

    【文稿】

    正宗的潁上花鼓燈是由當地上歲數的人表演的。

    

                  女角蘭花
    按套路鼓架子先出場,然後用岔傘引蘭花出場,這叫小三引場,等蘭花和鼓架子們都登場後,由鼓架子帶領大家跑大場,按傳統隊型不斷變換位置,蛇蛻殼,倒謝蓮花,裏外羅城,數十種隊形不斷變化,翩若驚鴻,嬌如遊龍,讓人眼花繚亂。

    【同期】

    高倩 (安徽省花鼓燈藝術研究會)

    

    潁上花鼓燈它的大場花鼓燈風格非常古樸,它的大場隊形是成套的,它是一個整體的。比如説它有個隊形叫雁落沙灘,是這個動作隊形,這個隊形是眾多演員走,然後在大場裏面穿插了兩個人一對一的單獨表演,它是一環扣一環。

    它的基本步伐叫蝻子步,碎碎的往前走。就像那個沒長翅膀的小蝗蟲,在地上直拱直拱的,成了一個很古樸,很古老的,節奏比較緩慢的,不像這邊,不是這樣一種它是這樣一種很穩,結構很嚴謹,很端莊是這樣一種表演風格。

    【文稿】

    在1953年中央新影拍攝的紀錄片中,花鼓燈大花場的表演與現在潁上花鼓燈舞蹈隊形及服裝打扮十分相近。

    小花場搶手絹,與電影中的搶扇子錶演也十分相似。

    鳳凰三點頭,顧盼生輝

    從服裝到套路動作,果然是原汁原味,古色古香的傳統花鼓燈。

    【同期】

    陳玉傑(潁上花鼓燈研究會理事)

    這些特點是在我們潁上花鼓燈老藝人我們的前輩王傳仙,在他的影響之下形成的,一直保持著原汁原味,土腔土調,鄉音鄉情,

    【文稿】

    這是淮河邊上魯口鎮臨淮村,王傳仙就一直住在這個村,他每天早晚都要到淮河邊上放牛,他的藝名叫一條繩

    【同期】

    王傳仙(潁上花鼓燈老藝人,87歲 藝名一條繩)

    一條繩就是在曹集,把我們請去玩燈,就跟那唱,我們那有個單區長,叫單來友,我在那唱大家就看了,就叫好,他講鳳臺有個一條線(陳敬芝)俺就給他起個一條繩,我一條繩比你一條線粗,幹住你一條線,這就起了一條繩。

    【文稿】

    王傳仙一直居住在農村,這普通的放牛老漢引領著潁上花鼓燈的古樸之風,他是淮河兩岸花鼓燈鼻祖唐佩金的關門弟子。

    【同期】

    王傳仙(潁上花鼓燈老藝人,87歲 藝名一條繩)

    像鳳臺,懷遠這都是唐佩金教的徒弟教的,我想不起來,好幾年了,當時三個縣都到潁上來,論證花鼓燈是哪縣出名的,哪縣開始的,哪縣創造的。三個縣就爭了。鳳臺它有一條線,説是他們縣出的。俺潁上説是我們潁上的。

    就刨根子了。你鳳臺,懷遠你老師是誰,他講老師是誰誰誰。再講老師的老師是哪一個,他講老師的老師叫什麼名字,他那個老師就是唐佩金教的,我就是唐老師的關門弟子。

    【文稿】

    關於唐佩金,因為他去世太久,現在已找不到任何文字或圖像資料。

    【同期】

    潁上縣文化館館長 陳學奇

    

    潁上花鼓燈泰斗唐佩金,解放前家裏是非常殷實的,也很有錢。由於他在我們潁上花鼓燈界很有名氣,所以熱愛花鼓燈的人經常到他這裡拜師學藝。這些學生到他家裏是有吃有住,也不掏錢,有時候他帶著他的學生到外地去演出,拉著糧食包吃包住,這樣把他家敗落了。到了解放後,他家裏一無所有了,就剩下一把胡琴。他的兒子和後人都非常生氣,把胡琴當劈柴燒了,也沒留下一張照片,現在我們去收集資料,他家裏僅剩一副大镲。

    【文稿】

    江山代有人才出,如今,唐佩金的影子只能從他的弟子王傳仙身上去尋覓了。

    這是王傳仙的家,去年他的大兒子去世,令老人十分悲痛,

    

    在他家在正門上掏了個洞,放了一把茶壺,按當地民俗講,是用來避一避晦氣。儘管如此,老人也不願再到居室內住宿,他天天和牛一起住在牛棚裏,他害怕再失去這條與之朝夕相伴的牛。

    魯口鎮臨淮村一帶是潁上縣有名的燈窩子,又有王傳仙這樣的花鼓燈明星,所以當地人都是花鼓燈迷,王傳仙家的小院也成了鄉親們經常光顧的小劇場。

    王傳仙和他的兩位女弟子要表演花鼓燈,雖説只是在自家院中的表演,但也認真按規矩化粧。

    

    禿頂上先勒上套子,為複雜的頭飾打下牢固基礎,然後戴上辮子,服裝也是傳統的長裙。再戴上遮臉羞等頭飾,一點也不馬虎。

    據説他年輕的時候能站在別人肩頭走五里地到鎮上演出,引得眾人追隨。如今雖然春去秋來,花凋葉老。

    但八十多歲的一條繩,依然是他這一代花鼓燈老藝人中少數幾位還能表演全場花鼓燈的人,

   

    鑼鼓聲中他和兩位女弟子下場舞起了傳統的花鼓燈,他的舞姿飄逸,蒼涼,揮灑著古樸之風。雖然只有三人,但也不斷變換著各種隊形,讓人眼花繚亂。

    他的顫顛,如亂舞梨花,風飄柳絮,搖曳生姿。最後他以雁落沙灘為謝幕。

    【同期】

    葉廣友(潁上花鼓燈研究會付會長)

    

    他的動作比較細膩,特別是他的顫顛,我們都想隨他動一動,他的父親對他的評價,在他跳花鼓燈的時候,看到他哪塊肉不動,可以把他割下來。這説明他的功底很深,他的唱腔被我們當地群眾認為是小蜜蜂這個比較親切的美稱。他在外地演戲的時候曾經在我們這個黃壩子演戲的時候,人們有個口頭禪,小蜜蜂要走,暈倒十九,回頭一看,又起來一半,這是觀眾對他的青睞和愛戴。

    【文稿】

    又是一隻小蜜蜂,人們在誇獎一條線陳敬芝時也曾稱其為小蜜蜂。鳳臺一條線,潁上一條繩都算是花鼓燈這朵藝術之花中的蜜蜂吧。

    一條繩不僅舞跳的好,燈歌也唱的好。

    【同期】

    王傳仙(潁上花鼓燈老藝人,87歲 藝名一條繩)

    九月裏是重陽菊花開放,莊稼人勤生産四季都忙。

    我秦香和李公雙雙恩愛,小日子過得又甜又香。

    毛主席他本是救命的福星。

    【文稿】

    老人不僅底氣十足,而且唱得甜脆,清亮。

    能歌善舞,這就是千里淮河一條繩。

   

    在魯口鎮還有一班民間鑼鼓隊,他們的演奏,滲透著潁上那古樸的王者之風。

    他們也如懷遠一樣是鼓領銜,但鼓更大,整個節奏隨著鼓點和鼓手的指揮走。

    鼓手如號令群臣的王者。

    與中規中距的鳳臺鑼鼓,熱情奔放的懷遠鑼鼓相比較,

    潁上的鑼鼓多了一份古樸蒼涼的沉雄氣韻。

    潁上花鼓燈由於一直只是在鄉村民間中留傳,因此他保留了質樸,純粹的風格特徵,甚至它的岔傘都如此古老,與眾不同。

    【同期】

    范興華(潁上縣文化局副局長)

   

    潁上花鼓燈有很多與眾不同的地方,你比如説這個岔傘,它上面有一個小樓子,這個小樓子不但有一種裝飾作用,還有一種其它的作用,就是據老人講,用一根蠟燭放到裏面,它可以起到照明的作用。在過去因為沒有電燈,在廣場上演出的時候,它可以起到一種照明的作用。

    【文稿】

    現在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古老傳統被保留了下來。

    因為作為外來藝術的評劇,豫劇曾在潁上縣佔據了強勢地位,號稱千班鑼鼓萬班燈的潁上花鼓燈沉寂了多年,整體實力、名氣都落後於鳳臺和懷遠。但也卻因此保持了它原有的風格。

    【同期】

    潘麗 北京舞蹈學院舞蹈學教師 博士

    

    潁上過去不太被舞蹈界所發現,反過來它也很少受舞蹈界舞臺藝術的影響,所以説這半個世紀以來,反而它原生態的東西留存了很多,保存了很古樸、原始的狀態。

    【文稿】

    花鼓燈要代代相傳,淮河邊上王傳仙也時常教教他的兩個小孫女跳花鼓燈,畢竟來日無多,一條繩的技藝還要在淮河邊上傳承下去。

    為了這個初衷,潁上縣在2005年成立了花鼓燈藝校,這是穎上縣重新重視民間藝術花鼓燈的重要舉措。藝校打出的口號是:“重新跳活古老的潁上花鼓燈。”

    即要保持傳統,又要與時俱進,跳活潁上花鼓燈。

    文化館的陳老師就在傳統潁上花鼓燈基礎上改編了一個花鼓燈舞蹈《農家樂》,他在舞蹈中加入了農民撒種,收割莊稼、揚場等農民生産勞動中的動作,看上去充滿了鄉土氣息。

    雖然潁上要追上鳳臺和懷遠花鼓燈的發展水平還要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厚重的底蘊使潁上人依然不乏王者無敵的自信。

    【同期】

    陳玉傑(潁上縣花鼓燈藝術研究會常務理事)

    在傳統花鼓燈套路上,目前我已經研究出來了,它的舞蹈動作有二百餘種,步伐有五十種以上,場式,架式有百種之多,傘花、扇花、巾花有五十余種以上,所以個人覺得,潁上花鼓燈在省內花鼓燈裏排排名次,在省裏應該公正的説是名列前茅。

    【文稿】

    2006年十一月,在鳳臺縣舉辦的安徽省第七屆花鼓燈會正熱火朝天的進行中。

    一陣煙霧過後,淮南市著名老藝人一陣霧王考千善良登場演出,

    隨後鳳臺縣老藝人一條線陳敬之的表演更贏得了滿場的掌聲。

    這天晚上,遠在淮河上遊數十里外的穎潁上縣臨淮村,花鼓燈老藝人一條繩王傳仙給他的牛喂了些草料。

    【同期】

    王傳仙(潁上花鼓燈老藝人,87歲 藝名一條繩)

  

    三更經哩來月亮照燈欄,劉伯承的同志們多麼勇敢,在徐州只打了三天冰寒夜,消滅黃百韜、殲滅兩個兵團。

責編:徐穎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