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
1933年鳳臺縣尚堂集的兩家大戶,引發了一場空前規模的花鼓燈擂臺抵燈大會,會上眾多燈班表演持續三天三夜不分勝負。
孫老八一方派人騎馬到懷遠縣求援,懷遠縣各路燈班應邀星夜兼程奔向鳳臺尚堂集助陣。
當年鳳臺抵燈,為什麼要到懷遠搬救兵呢?
【同期】
葛士敬(原懷遠文化館長)
【文稿】
千班鑼鼓百班燈説明花鼓燈在懷遠縣城鄉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因此懷遠的花鼓燈班子人才濟濟、實力雄厚,當年評選的安徽省花鼓燈十大老藝人懷遠縣就佔了一半,成為懷遠人的驕傲。
【同期】
梅其柱(花鼓燈藝人 64歲)
俺懷遠四鄉和八代,多少藝人美名揚。
鄭九如又能跳又能唱,又能打鼓咚咚鏘。
舞姿端莊又大方,活像一個大姑娘。
楊在先也不讓,專學農村的小婆娘
馮國佩又粗狂,我的娘懷光輪船屬他浪。
西南有個孫為章,一天到晚浪哩浪。
他有個徒弟本姓常,小嘴癟的像破茶缸。
他走到哪都吃香,光碟灌了個千萬張,
趙懷珠,葛素堂,河溜還有個小三香,
石金禮活脫像個猴子樣,陳永蘭就像水一汪。
不是我這裡胡誇獎,俺懷遠不愧是花鼓燈之鄉。
【文稿】
他們説唱的是懷遠縣的著名花鼓燈藝人。懷遠縣的花鼓燈班子歷來有很強的實力,所以當年鳳臺尚塘抵燈大會也要到懷遠縣搬救兵。
懷遠縣緊鄰鳳臺,一條淮河把兩個縣聯起來。
在懷遠縣城附近,淮河之水劈開荊,涂兩山,攜手渦河向東而去。相傳當年是大禹率眾劈山引河,造福了懷遠。因此後人們在涂山上建了個禹王廟,祭拜大禹。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八,懷遠縣各路燈班,雲集涂山,徹夜歌舞感恩大禹。這傳統盛會也成了懷遠花鼓燈班的表演大會。
大山大河陶冶了懷遠人豪放的性格,因此懷遠花鼓燈以熱烈奔放聞名淮河兩岸。
四位花鼓燈老藝人 |
鑼鼓聲中94歲的小金蓮馮國佩和石金禮下場舞起來
楊在先也下到場子裏。
88歲的小白鞋鄭九如卻因病,無奈地座在板凳上,想當年懷遠縣誰人不知小白鞋的鼎鼎大名。
【同期】
鄭九如 花鼓燈老藝人 藝名小白鞋 88歲
從前玩燈就是踩墊子,踩板上。以後玩燈就是大腳片,就是穿著鞋玩,二十歲左右,我媽死了,我們那會兒都穿白鞋穿孝,到哪玩燈就穿那個鞋玩燈,穿那個鞋外面看的人多了,人們就説就那個白鞋。那個小白鞋那是群眾送的渾號,叫白鞋。
【文稿】
當年鄭九如穿著白鞋下場玩燈,因為他個頭高很引人注目,優美大方的舞姿折服了淮河兩岸。上世紀五十年代,資華荺曾向鄭九如學習過花鼓燈舞蹈。
【同期】
資華荺 中國藝術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博士生導師
我們在農村呆了一個多月,天天跟他學,還有他的學生跟著一起跳,那是我向小白鞋學習的過程,我覺得開始學習花鼓燈,最難的是他那個步伐,它是非常跟泥土接近的,腳是非常梗的那種感覺。一開始步伐很難掌握,步伐的解決我實際上是到了農村以後,到了淮河以後,正巧那段淮河發水了,經常要下雨,下了雨,那個土又粘又滑,陷到裏面拔不出來,走在那種泥濘路上,在場子裏頭才知道,所以步伐應該這樣,這種感覺才出來,因為不這樣,他拔不出他那個腳來。
【文稿】
於是在花鼓燈舞蹈中,就産生了 “拔泥步”和“扒泥步”這兩種步伐,鄭九如就是從這淮河邊泥濘的土地上走出來的花鼓燈藝人
如今他年事已高,因患腦血栓,影響了他的身體健康,眼前的垂暮老人早已不見當年的飄逸風采,只有古老的燈歌還記在心頭。
【同期】
鄭九如 花鼓燈老藝人 藝名小白鞋 88歲
東來風不愛花西來風刮 小燕子含泥不含沙 小兔子不吃窩邊的草 小蜜蜂不採隔夜的花 哎呀我的哥 哎呀我的哥哥呀
【文稿】
雖然鉛華褪盡,風光不再,但他依然不失往日的氣概
【同期】
馮雙白 中國舞蹈家協會黨組書記
【同期】
葛士敬(原懷遠縣文化館館長)
他基本上可以代表我們懷遠流派的主要特徵,而且我們懷遠後來的這些二代三代老藝人蘭花的動作整個都是出自他的,他的特徵就是瀟灑,飄逸,大方,舒展。
【文稿】
鄭九如的舞蹈風格深深影響了懷遠的年輕一代,現在懷遠花鼓燈蘭花的舞蹈動作仍承繼了許多鄭九如舒展大方的動作特徵。
懷遠還有一位著名花鼓燈老藝人小紅鞋楊在先,他表演的蘭花以潑辣、奔放著稱。
【同期】
楊在先 (懷遠花鼓燈老藝人 86歲 藝名小紅鞋)
【文稿】
歲月無情,現在小紅鞋那潑辣的舞蹈已離大家漸行漸遠。
【文稿】
在懷遠花鼓燈主要流派中除了小白鞋的鄭派花鼓燈,還有一大流派是以小金蓮馮國佩為代表的馮派花鼓燈。
【同期】
葛士敬(原懷遠縣文化館館長)
他的特點就是雍容華貴,他有點相當於我們京劇當中梅派風格。
【文稿】
馮派與鄭派花鼓燈,被視為懷遠花鼓燈的雙碧,與鳳臺花鼓燈流派有許多不同。
【同期】
葛士敬 原懷遠文化館館長
花鼓燈的特點首先從它的形式上來講,它的鑼鼓領奏,懷遠是以鼓領銜,來領整個鑼鼓班子,鳳臺就跟懷遠不一樣,鳳臺是以鑼來領,
從舞蹈上來説,懷遠的花鼓燈舞蹈它主要是奔放,灑脫,飄逸大方,它有一種大家閨秀的風範,鳳臺它的細膩傳情,動感十足,它最主要的特點就是顛,顫,抖,用我們民間來説就是小家碧玉,它各有韆鞦。
【文稿】
馮嘴子村口 |
【同期】
葛世敬(懷遠文化館原館長)
懷遠縣的常墳鎮是最大的燈窩子,它發揚光大著懷遠的花鼓燈傳統.
常墳因出了明朝開國大將常遇春而得名,常遇春的三位長輩都葬在這裡,據説常遇春也是個玩燈的燈友,因此,他的後代們一直都傳承了先人的玩燈的天賦.鎮上人人都會玩燈,現在常墳的花鼓燈明星是常謙德,他唱的燈歌很正宗.
【同期】
常謙德 (懷遠花鼓燈藝人,藝名常癟子)
正月裏來正月正 朱洪武登基坐南京 馬前劉基胡大海 三打採石常遇春 常遇春真正行 一桿大槍頂入雲 生擒活捉元韃子 大明江山得太平 常遇春他也愛看我花鼓燈
【文稿】
常春利表演資料 |
【同期】
葛世敬(懷遠文化館原館長)
叫常春利,他的藝名叫老蛤蟆.他在全國花鼓燈當中可以説是第一把鼓,現在北京還是外地,有不少花鼓燈的鼓手都是他的學生。
【文稿】
北京的王壽印,早年曾師從老蛤蟆,向他學習過打鼓。
【同期】
王壽印 原中央歌舞團副團長
【文稿】
1959年國慶十週年大典上,北京天安門廣場上舉行了盛大的慶祝遊行,在當晚廣場上的慶祝晚會上,老蛤蟆的親傳弟子王壽印敲響了歡騰的大鼓。
安徽花鼓燈藝術團團長宋忠祥也曾跟老蛤蟆學過打鼓。
【同期】
宋忠祥(安徽花鼓燈藝術團團長)
【文稿】
1953年老蛤蟆把鼓打到北京城,還拍了電影,可惜他只在後排伴奏。
《蛤蟆跳井》是安徽電影製片廠後來專門為他的表演拍的電影.
可惜老蛤蟆已去世多年,我們已無緣再見他敲的蛤蟆跳井和公雞抖毛。
【同期】
葛世敬(懷遠文化館原館長)
他一生當中,一個就是花鼓,他走到哪都帶著他的花鼓,所以在他死的時候就有意安排,就在他的靈堂門前挂了兩個大紅鼓。在他的遺體前面就放了三碗酒來紀念他。
【文稿】
在老蛤蟆墳前,小小蛤蟆常金山給爺爺燒了些紙,並敲起了花鼓,老蛤蟆的技藝由後代一脈傳承。
常墳鎮的人為了傳承花鼓燈專門開了個花鼓燈培訓中心,孩子們放了學到這來跳上兩段花鼓燈,這是他們的愛好,也是在繼承常墳人的傳統.
懷遠花鼓燈除了燈班子,許多鑼鼓班子都有唱燈歌的,他們的歌詞大多都是現編現唱。
【文稿】
在常墳一帶唱燈歌的還有一位名人叫劉懷慶,他是常墳鎮北新村的黨支部書記,他唱燈歌是為了開展工作。
【同期】
劉懷慶 (北新村的黨支部書記)
唱一個我們幹部不要超計劃生育,也不要賭博.
【文稿】
劉書記先靜下來編編詞.
【同期】
劉懷慶唱:
計劃生育條例好,上下都是仿傚領導,
領導俺計劃生育&&幹, &&幹, &&搞.
黨員幹部當代表,不要貪污,不要賭博.
計劃生育指標你也不要超.
【同期】
李鎮長,現在我跟你講個事情,我們當幹部的為了&&致富,如何帶領群眾,搞好加工業,搞好養殖業,現在我來唱個給你聽聽,黨員幹部帶好頭,帶群眾養雞、養豬、養羊還養牛,賺了錢,不該養娃就蓋大小樓。
【文稿】
劉書記張口就唱,當地人也樂於接受,他被大家稱為花鼓燈書記.
常墳人舉辦花鼓燈會的地點一般都是在常遇春的祠堂和老墳前的空場上,與其它墓地的靜寂肅穆不一樣,常遇春的子孫們在墳前玩燈是給今人看的。
也是給古人聽的.
【文稿】
2006年11月,在鳳臺縣舉辦第七屆安徽花鼓燈會時,懷遠縣又像當年尚堂低燈那樣,派出了燈班子前去演出,他們的目的就是為了奪獎。
這臺《淮河岸邊的燈窩娃》是由常墳的孩子們表演的.
這段《淮畔燈花》的演員也是來自懷遠.
蘭花們的舞姿優美大方,飄逸灑脫,傳承了小白鞋鄭九如大家閨秀的風範.
其實花鼓燈原本並不是舞臺藝術,而是淮河邊土生土長的廣場藝術,表演者也並非是專業演員。
【同期】
葛士靜
花鼓燈老藝人大部分都是農民,土生土長的農民,他們有一部分是手工業者,有一部分是小商人,他們這些人在表演的時候,他們的節目,他們的動作都貼近生活。
【文稿】
【同期】
程乃斌 馬城鑼鼓隊鼓手
他們是幹什麼的
都是農民 幹什麼的都有
他是村幹部,村幹部也參加這個鑼鼓班子
有做買賣的也有教師
我們都是花鼓燈的愛好者,我們一聽到,鑼鼓一響我們就想打想跳,
【文稿】
如大河奔騰,排山倒海,盪氣迴腸.
懷遠的豪放在鑼鼓中宣泄,張揚.
責編:徐穎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