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人文探索子網 > 民俗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元宵節:民族文化記憶的重要符號

 

CCTV.com  2008年02月21日 15:23  來源:《光明日報》  

  湯圓熱,花燈俏,廟會鬧,又是一年元宵到。“這是民族集體文化記憶中的重要符號。”電話那端,中央民族大學民俗學教授邢莉對元宵節的文化定位,本身就充滿文化味。

  花樣翻新鬧元宵

  喜猜燈謎、共吃元宵、燃燈放焰、出門賞月……隨著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而今年的元宵節更是花樣翻新。

  2月19日晚,在長沙開福寺對面,一座佔地面積900多平方米的“福城”已現雛形。這座“福城”是一座以“福”字為整體結構的迷宮,迷宮內擺放著一萬盞“福”字造型燈。元宵節當晚,市民就可以進“福城”尋“福”,體驗穿越迷宮的快樂。2月20日,下午3點,記者在北京市崇文區新世界商場門前的燈展上看到,“鳥巢”等一系列以奧運場館為題材的花燈集中亮相,福娃、中國印等圖案的花燈更是受到顧客的喜愛。

  “隨著除夕、中秋等傳統節日納入國家法定節假日,傳統節日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傳統節日──元宵節經歷了2000多年的傳承,在我國許多地方已經成了百姓的狂歡節,現在各地鬧元宵的花樣也越來越多,可以説是歷久彌新。”邢莉對記者表示。

  文化味越來越濃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從這些千古流傳的詩句中,可以看出元宵節文化的豐富內涵。

  從正月十二開始,異彩紛呈的民間藝術展覽活動紛紛亮相古城西寧。500余幅質樸清新的湟中農民畫、堆銹和幾百盞製作精美的傳統湟源排燈分別在西寧中心廣場展出,讓西寧市民感受到久違了的“鄉土藝術”味。在天津古文化街,元宵節這天同時開放民俗文化館和戲樓。民俗文化館將隆重推出“民俗賀新春”文藝演出;戲樓廣場上演“民俗迎賓儀仗”,用天津民間老行當濃縮天津商業舊貌,形成元宵節旅遊文化熱點。

  “由於黨和政府對傳統節日更加重視,人們也越來越認識到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時代意義,對元宵節等節日的熱情一年比一年高,元宵節的文化味道也越來越濃厚了。”對民俗文化頗有研究的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學教授郭強欣慰地説。

  文化記憶聚人心

  元宵節正逢月圓之夜,圓在中國文化中意味著和美、包容、平等、圓滿,象徵著團結。中國民俗學會名譽理事長烏丙安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在我國,除了漢族之外,滿族、朝鮮族、赫哲族、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回族、錫伯族、藏族、納西族、瑤族、畬族、布依族、黎族和仡佬族等16個少數民族,也過元宵節。

  2月19日,與台灣隔海相望的福建迎來了40多個國家和地區500多名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同胞代表,為期3天的“海峽西岸鬧元宵,全球華人盼團圓”活動以“看海西、話親情、鬧元宵、盼團圓”為主題,旨在讓海內外中華兒女充分認識閩臺之間地緣近、血緣親、文緣深、商緣廣、法緣久的特殊關係,共同表達海內外中華兒女期望中華民族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

  對元宵節的意義,學者邢莉、郭強的眼光並沒有僅停留在文化的領域。他們認為:“一個民族要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離開了民族生活的土壤,離開了傳統的節日,就意味著民族集體文化記憶的喪失,民族精神就成了無根之物。”(記者李可)

  相關鏈結:

責編:戴昕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