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首頁 > 人文探索子網 > 民俗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船過烏鎮讀茅盾

 

CCTV.com  2008年02月14日 11:01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駕一葉烏篷小舟,輕輕搖過桐鄉烏鎮,不能不停。烏鎮裏出了個茅盾,茅盾塑造了一間林家舖子,僅此一點,它的人氣就蓋過了別的水鄉。再後來,迎來了大明星黃磊、劉若英,一部《似水年華》,展現了小鎮風情如畫。

  烏鎮讀茅盾,或許可以作一種文化韻律來欣賞。無論從它的歷史以及外觀,都似一部厚重的線裝書:質樸的白墻青瓦,含蓄的閣樓小橋,旖旎秀澈的流水……從這幅圖景裏走出的一代才子沈德鴻,成了上世紀中葉社會剖析小説的壇主,共和國首任文化部長,“茅盾文學獎”創始人。他的故居就坐落于烏鎮中市觀前街19號,現為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那是一所靠街的四開間老式樓房,面積440多平方米,分為東西兩個單元。前後兩進,中間各有兩個石板天井。和鎮上大多數民房一樣,沿街的門面是一色的活動木板,外罩半截木門,既不高大也不講究,典型的隨意樓裝。

  茅盾故居是遊人必去的地方,這裡有啟蒙的家塾,記錄了他的童年軼事,珍藏著他最早的文稿,包括無數名人的留墨。我曾去過北京的茅盾故居,與烏鎮茅盾故居的設計有著某種並肩的默契,一如茅盾先生的作品與為人,堅強、凝重、溫婉。這樣的環境,生於斯長于斯歸隱于斯,猶如落葉歸根,體現一位赤子的鄉愁與情懷。

  順了這種文化,去讀烏鎮三寶,便別有一番滋味了。“姑婆餅”相傳是姑婆相爭的産物,餅中惡作劇式的鹽料,成了美食的佳構,關於它的爭議,由來褒貶不一,但這一切不影響它的知名度。白米、白麵、白開水釀製的“三白酒”,意義就不再蒼白單一。酒匠們會倒一小杯讓你免費品嘗,如果覺得香,再喝一大口也行,不過你很快會感覺到火辣辣的後勁漫上來,如擋不住的誘惑,讓你步步深入、欲罷不能。透過那一隻只染缸,看著那一塊塊藍印花布,就會明白社會也是一方大染缸,只不過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而近烏鎮呢,則肯定會染一襲文化了。因為旅遊、皮影戲以及古戲臺上,越劇的吳儂軟語依舊在張揚既往的遺韻,儘管它們只會令看慣了電腦特技的大人倦怠,讓使慣了QQ的少年打瞌睡。

  昔日的千人烏鎮如今只有300多名“土著人”,他們的職責僅是看守家園,為遠道而來懷舊的客人服務、守衛最後的風土人情。茅盾故居對面便是著名的林家舖子,世易時移,舖子還在經營,但早已遠離了戰亂年代搶手的一元百貨。雖如此,亦不影響它老字號招牌的聲名遠播。我想,正是烏鎮豐厚的風土人情,給了茅盾無數的創作靈感。他那巴爾扎克、托爾斯泰式的敘事,精細的環境與人物服飾描摹所流露的舊説部的筆趣,無不彰顯一種烏鎮式人傑地靈的榮光。看今天的烏鎮人做買賣,再也用不著乘烏篷船招搖出鎮,也不用再大把大把地運進外地的生活用品。也因此,它們成了高樓大廈之外的彌足珍貴。有詩如是讚曰:“船過烏鎮讀茅盾,子夜紅燈照天明。林家舖子今猶在,甩手當年掌櫃人。”

  茅盾之名,實乃烏鎮之幸。烏鎮之幸,無疑是黎民之幸。

  相關鏈結:

責編:戴昕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