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樓夢》第53回裏,通過賈府田莊莊頭烏進孝的眼睛,我們看到了賈府過年的情景:
從臘月二十九開始,賈府前前後後,都換了門神、聯對、掛牌,新油了桃符,接著,寧國府從大門到正堂一路正門大開,“兩邊階下一色朱紅大高照,點的兩條金龍一般”。次日,便是賈母領著有誥封的子弟進宮朝賀、寧府祭宗祠,接著賈母回榮府,一眾人等又到榮府給這位老祖宗行禮、“散押歲錢、荷包、金銀錁”,擺上“合歡宴”,“獻屠蘇湯、合歡湯、吉祥果、如意糕”。除夕夜“各處佛堂灶王前焚香上供,王夫人正房院內設著天地紙馬香供,大觀園正門上也挑著大明角燈,兩溜高照,各處皆有路燈。上下人等,皆打扮得花團錦簇,一夜人聲嘈雜,語笑喧闐,爆竹起火,絡繹不絕”……
這段關於春節過年的敘述,別的且不必説,單是這名目繁多的“過節物質”,就夠我們這些現代人想象的。倘若,有一位當代作家來寫一番今人的過年,來説一個“現代春節故事”,又會是怎樣一番景象呢?
第一個不得不提的事情,自然是“春運”。“烏進孝”先生──如果依然使用一位視角人物來引出人們的過年的話──他的身份最好是一位列車乘務員,他的忙碌,帶出了全國各地的人們對故鄉和團聚的嚮往。人們坐在列車車廂裏,雖然擁擠,然而溫馨。
下一個鏡頭也許就要跳轉到臘月三十的團年飯,未必有屠蘇湯、未必有吉祥果、如意糕,但只要是一家老小在一起,包上一頓餃子,喝上二兩白幹,那也是一種熱氣騰騰的幸福。
人們也會去鄉間墳頭祭祖,告慰先人;還是要換了門神、聯對;年畫如今很大程度上已經被掛曆所取代。從20多年前開始,觀看一台“春節聯歡晚會”,已經成了除夕夜裏全國人民的集體行動,人們聽歌星唱、看笑星鬧、等主持人倒數十個數,聽新年的鐘聲敲響。這樣的現代春節故事,比起賈府來,雖然沒了排場、少了繁華,卻也自有一番質樸和感人的溫情。(《人民日報?海外版》1.29)
相關鏈結:
責編: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