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折騰”名著 全景舞臺劇《紅樓夢》首演爭議多

 

CCTV.com  2007年11月19日 09:42  來源:人民日報  

    

圖為大型舞臺劇《紅樓夢》中“逼死晴雯”一幕的劇照。 小 寶攝

    在足球場搭建“倒塌”的大觀園、四位“寶玉”輪番上場、“薛蟠”説起了上海話、奇異的服裝造型……11月10日、11日,大型全景舞臺劇《紅樓夢》在第九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首演。這出號稱投資2000萬元人民幣的劇目,對原著內容進行了顛覆性的改編,舞臺表演上也是標新立異。然而,如此費盡心機的“藝術創新”,引來的卻是眾多批評的聲音,再一次引發了對名著經典改編的諸多爭議。

    “紅樓”登場亂哄哄

    大部分觀眾紛紛退場

    應該説,觀眾對這出投資巨大、明星薈萃的舞臺劇《紅樓夢》是抱有很高期望的。

    據介紹,舞臺劇《紅樓夢》融合話劇、舞蹈、歌曲、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通過時空交錯的敘事手法,講述發生在大觀園內外的愛情故事。劇中,賈寶玉由4位演員演繹──少年版張殿菲、老年版王慶祥、越劇版趙志剛,舞蹈演員黃豆豆還用舞蹈方式來演繹內心版寶玉。而執掌舞臺劇《紅樓夢》的導演陳薪伊,曾入選“百年話劇名人堂”。該劇更聚集了近30位影視、戲劇、歌舞明星扮演主角,演員陣容堪稱不凡:知名演員斯琴高娃、雷恪生、呂涼,選秀新人張殿菲、李旭丹,港臺演員溫碧霞、吳佩慈等悉數登場。

    然而隨著演出的進行,觀眾開始陸續退場。記者注意到,演出開場時上座率約有七成,當長達兩個半小時的《紅樓夢》曲終人散時,球場內只有兩三成觀眾仍在堅守,多數觀眾放棄了散場後主辦方提供的免費班車,選擇了提前退場。

    寶玉、黛玉身穿歐式豪華禮服共讀《西廂記》;黛玉葬花不用“荷鋤”卻跳起了芭蕾舞;元春的豪華頭飾重達10公斤,被壓得直不起腰來。在演出中,當劇中人説出“總在關鍵時刻掉鏈子”、誇寶釵結親是“親上加親,強強聯手,以婚姻成就實力”等通俗用語時,觀眾忍不住哄然大笑……

    搭建在足球場中央的全景舞臺與觀眾離得太遠,長達兩個半小時的演出,演員基本在跑著演戲,唱戲説話都通過麥克風,很多觀眾只能通過懸挂的5塊大屏幕看“視頻”……

    “確定這是《紅樓夢》,不是《西遊記》的眾妖怪?”“我要去書房哭曹雪芹先生去!”“那衣服好像布袋戲啊!”“簡直是自娛自樂的惡搞啊!”許多滿懷期待而來的觀眾,對所謂明星版《紅樓夢》很不認同。原價880元的票,在“黃牛”手中10元就能買到。

    千古悲劇變成了“女人的陰謀”?

    另類解讀損害經典價值

    投資巨大、明星薈萃、手法時尚的《紅樓夢》為何不能吸引觀眾?   

    據介紹,導演試圖用現代視角、現代語言乃至現代時尚重新解讀這部中國最偉大的文學經典。陳薪伊導演表示她試圖顛覆《紅樓夢》在觀眾心目中“浪漫唯美”的印象。“紅樓裏面充滿了現實社會裏的陰謀,一切的浪漫都有著它的動機。”於是劇中安排“王夫人”和“薛姨媽”為了鞏固王家在賈府中的地位,造假作惡,聯手斷送寶黛情緣,硬是把一齣千古悲劇變成了“兩個女人的陰謀”。然而大多數觀眾認為,如果不能把握住《紅樓夢》中蘊涵的傳統文化精髓,讓經典變成庸俗的市井鬧劇,無疑是舍本逐末。

    觀眾吳女士則認為,現在的導演動不動就要融合話劇、舞蹈、流行歌曲、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請各種各樣的明星助陣,除了使演出變得不倫不類之外,沒有任何意義。

    為了煽動現場氣氛,讓相聲演員扮演的“薛蟠”不時用英語或上海俚語插科打諢,甚至説出了“當我很小很小,還是一隻小小鳥的時候……”這樣令人費解的臺詞。觀眾認為,這樣的插科打諢對於一部以語言優美、字字別有深意的文學經典來説並不合適。

    有觀眾抱怨“連演員也找不到”,舞臺劇的魅力盡失,對於《紅樓夢》這樣以個人情感交流為主的劇目來説,如此宏大的場面無異於一味毒藥。

    借“紅樓東風”分一杯羹?

    不要誤讀了創新

    《紅樓夢》今年似乎特別“紅火”。轟轟烈烈的“紅樓夢中人”全國選秀,怎麼看都像是炒作,即將重拍的大型電視連續劇《紅樓夢》導演換來換去;8月在北京上演的話劇版《紅樓夢》,其荒唐惡搞的程度也令人無奈;如今“滿紙荒唐言”的舞臺劇《紅樓夢》,更是讓觀眾看得“一把辛酸淚”。

    似乎,人人都能借《紅樓夢》的東風分上一杯羹,贏得商業利益,或是陶醉在自己的解構解讀中,卻鮮有人尊重過讀者、觀眾們的意見……

    舞臺劇《紅樓夢》引發的爭議並非孤立現象。近期,重新解讀傳統經典成為熱潮,以至於有人寫詩批評説:“江湖代有才人出,揚名立萬爭朝夕,重拍風起遍地坑,名著新注亂失蹄。”

    紅樓夢研究學者、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王冉冉指出,最近興起的這種重新解讀《紅樓夢》的熱潮,頗有舍本逐末之嫌,無助於凸顯名著價值,也不能幫助當代讀者和觀眾親近傳統文化經典,並非“名著之福”。如果一定要作出一些有藝術創新的解讀,也必須站得住腳。如果不是在全面理解和消化了原著精神、精華內涵之後的藝術創新,就很容易淪為標新立異、熱鬧炒作的噱頭,可能使大眾對傳統文化、經典名作更加隔膜,對經典名著造成誤讀和傷害。

    在傳統文化的熱潮中,名著改編可以理解。但為何諸多改編同原著的精髓總是“漸行漸遠”,甚至變成“折騰經典”?藝術家們大有必要在向文學名著發起“衝擊”之前,先捫心自問:我的改編、創新是否能為弘揚傳統文化作出一點兒貢獻?(曹玲娟、孫麗萍)

責編:何偉

1/1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