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神、請財神、貼門神、迎喜神……,對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農村的李金蓮老人來説,過年總是要有很多的講究。不管是除夕夜裏守歲,對先人們進行祭奠,還是大年初一給長輩們拜年,李金蓮老人總要督促兒孫們認真完成。
“現在日子越過越好了,許多民俗得到了更加的重視。”李金蓮老人發現,有了收入增加後的支撐,人們的年過得更加紅火了。
在老人所在的鄉村,除夕夜裏,從晚上開始到大年初一凌晨,鞭炮聲一直斷不了。特別是在跨年時分,鞭炮聲足足能響上十分鐘。許多人家開始放焰火,“和電視上看到的一樣。”而以前只有在貼門神等幾個時刻裏能聽到零星的炮聲。
讓農村最充滿“年味”的社火也比以前更加熱鬧。李金蓮老人説:“現在社火隊伍的規模足足是以前的十倍,戲服都是全新的,還有出行演出都坐上了汽車、三輪車,不像以前不管幾十里山路都是人走着去的。”
貼對聯、吃團圓飯、放鞭炮……這些傳統的風俗被不斷傳承,依舊成為中國人“年味”最大的標籤;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給了人們更多元化的選擇,中國人“年味”在傳承的同時又在不斷的變化。
今年春節裏,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的農民李海英去了深圳女兒家過年,“能走出山村到大城市過年,這是我以前根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李海英同往年一樣做好各種過節的食品,但今年過年的內容之中又多出了一樣,那就是去參觀深圳市裏她從沒見過的景點。
“不是過年沒有味道了,而是人們的生活好了。”李海英説。她小的時候,一聽到過年就感覺很開心,掐指頭算哪一天過年。“與其説是盼望過年,不如説是盼著過年能吃上些平日裏難吃上的食品。”現在這些過年的食物,在超市裏隨處可見,李海英已經用不着提前半個月準備了。
李金蓮也發現農村的“年味”在發生着變化。過年的講究比以前少了,許多祭奠的方式越來越簡單。“磕頭拜年的也少了,以前連哥哥姐姐都要磕頭跪拜,現在打個招呼,説聲拜年就行了。”
多樣化的生活給了人們過年更多的選擇。在蘭州一家企業工作的白領尚瑋,希望自己的春節不被朋友打擾,好好休息一下。“平日工作壓力很大,生活節奏太快,想過幾天屬於自己的慢生活。”
她認為,過年就應該休閒一點,乘着放假的空隙,出去好好玩一下,增加精神上的享受,也稱為更注重個人生活的新“選擇”。
蘭州市民俗專家鄧明老師認為,大家口中所説的年味“淡”,那只是指一種曾經熱鬧的方式,其實凝結在春節裏的一種歸屬感和文化傳承並沒有變味、變淡,反而是越來越濃烈了。
“其實春節就是咱們中國人的‘狂歡節’。”鄧明對春節這樣理解。他提倡,春節期間,文化要有多樣性,把傳統節日用豐富多樣的文化形式來充實,更能讓人們度過一個喜慶歡樂和諧的春節。
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柯楊教授建議,“年味”變濃,就是要恢復中國人的歷史文化記憶,讓國人了解民族走過的路程和文化傳統的基礎。
柯楊認為,因為文化的力量,春節有可能成為一個國際性的節日,讓“年味”更濃,會吸引更多民族和國家的人們參與進來。
相關鏈結:
責編:戴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