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小吃歷史悠久,以麵食品種居多,選料廣而精,製作嚴且細,花色繁多具有濃郁的地方風味。
據清《津門紀略》記載,當時天津的著名小吃已有侯家後“狗不理”大包、鼓樓東小包、查家衚同小蒸食、小夥巷牛肉、鼓樓北炸螞蚱、甘露寺前燒賣、大衚同雞油火燒、襪子衚同肉火燒、西頭穆家飯舖熬魚等多種。種類繁多,盛極一時。狗不理包子
狗不理包子以其味道鮮美而譽滿全國,名揚中外。狗不理包子用料精細,製作講究。選用七成瘦三成肥的新鮮豬肉,以香油、味精、蔥姜末等佐料,邊加水邊攪拌,打成肉丁水餡。做工上,從揉面揪劑、搟皮、裝餡、掐包、上屜、上大灶,都有明確的標準。包子褶花勻稱,每個包子的褶不少於十五個。剛出屜的包子,看上去如薄霧之中的含苞秋菊。據説,袁世凱當直隸總督時,曾把狗不理包子作為貢品進京獻給慈禧太后。從此,狗不理包子名聲大振,許多地方開設分號。
推薦:和平區山東路77號
桂發祥麻花
桂發祥麻花,色澤金黃,風味醇厚,具香、酥、脆、甜的誘人特點。每個桂發祥麻花中心夾有一棵由芝麻、桃仁、瓜籽仁、青梅、桂花、青紅絲及香精水等小料配製的什錦餡酥條。麻花成型後,放進花生油鍋裏在微火上炸透,再夾上冰糖塊,撒上青紅絲、瓜條等小料。桂發祥麻花的創始人是范貴才、范貴林兄弟,因店舖曾座落大沽南路十八街處,人們又習慣稱其為十八街麻花,十八街改造後又在距原址200米處,新建了桂發祥大沽南路店。
推薦:天津市大沽南路566號十八街總店
耳朵眼炸糕
耳朵眼炸糕是津門食品三絕之一。因其店址緊靠僅寬的耳朵眼衚同而得名。耳朵眼炸糕起源於晚清光緒年間(1900年),距今已有近百年曆史。炸糕選用北河、西河上等新粘黃米,水磨後發酵、揉勻,製成麵糰。天津出産的硃砂紅小豆煮爛,使用銅絲羅搓沙,放入紅糖汁炒成豆沙餡。旺火炸透,呈金黃色,外皮酥脆,內裏軟糯,細膩甜香。
推薦:天津市和平路119號
貼餑餑熬小魚
貼餑餑熬小魚是極具天津地方特色的風味小吃。貼餑餑是以玉米粉加水和面,做成一個個長圓形厚餅,貼在灶火鐵鍋的周圍烤制而成。熬小魚一般選用小鯽魚,炸至金黃色,然後撒上蔥、姜、蒜、大料,倒入用料酒、醋、醬油、糖、面醬、味精和適量水調成的湯汁,微火燉?至魚鬆軟,淋上少許芝麻油取出。玉米麵餑餑顏色金黃,底面焦脆;小魚味鮮香濃,魚骨酥軟。
茶湯
茶湯的主要原料是秫米麵或小米麵。製作程序是先將磨得很細過籮的面放在碗內,用溫桂花糖水打底成糊狀,再用大銅壺內滾沸的開水衝成稠糊狀,然後撒上紅糖和白糖,用小鏟慢慢地鏟著食用,香甜可口。
茶湯不僅味道好,頗具鄉土特色的製作過程更是十分精彩。特製的龍嘴大銅壺,兩根細長的龍須頂端裝飾有大紅線球,從龍頭兩側翹起。壺頂裝有銅汽笛。賣家右手緊握壺柄抬起一側,左手端碗先貼近壺嘴,再順水勢遠離壺嘴,將碗內的米麵糊衝得翻滾起來。嫻熟的技藝,讓食客無不拍手稱絕。
大福來鍋巴菜
鍋巴菜也是天津具有獨特風味的小吃,以大福來字號製作的最有名氣。鍋巴菜以綠豆、小米水磨成漿,攤成薄厚均勻的煎餅,用刀切成柳葉狀塊,澆上用十幾種小料製成的鹵計,再灑上辣椒油、芝麻醬、醬豆腐汁、香菜葉,輕輕拌合後即可食用。鍋巴菜既可當菜,又可作早點或正餐,柔軟滑潤,清素芳香。
推薦:天津市紅橋區大衚同街道大豐路89號
宮廷小吃“果仁張”
天津果仁張製作的各種美味果仁,色澤鮮美,酥脆可口。第一代張明純和第二代張維順曾在清宮禦膳房當廚,受到皇上嘉許和西太后賞識,被賜名為“蜜貢張”,遂被譽為宮廷小吃。果仁粒粒飽滿,根據季節變化掌握油質和油溫,針對果仁製品不同色澤和味道調製配料,工藝手法有推、翻、摁、抄、撥、托、提、壓、轉、擠、攏、點、撩等。果仁張成品以花生仁、腰果仁、核桃仁、瓜子仁、杏仁、松籽仁及多種豆類為主料,有虎皮、琥珀、凈香、奶香、五香、桔香、檸檬、薄菏、番茄、山楂、海菜、咖啡、可可、薑汁等品類和香、甜、酥、脆、酸、涼、麻辣等口感特點。
推薦:南市食品街4區2樓87號
杜稱奇火燒
津門風味小吃。特點:外焦內嫩,餡心細膩,口艷醇香。
杜稱奇火燒,因其創始人的姓名而得名,迄今已有六十餘年歷史。火燒製作有獨門絕招,用大蔥和大茴香先把油煉製一下,然後再合酥。其層次多而薄,外型厚,外焦裏嫩,內含油份,香、甜、酥、脆。品種分為什錦、豆餡、甜鹹、紅果、玫瑰五種餡心,味道分外純正、清香,堪稱津城烤烙佳品。50年代初,梅蘭芳來津時,也慕名買了杜稱奇火燒,品嘗之後大加讚揚。
推薦:南開區長江道的凱興公寓
天津糕幹
天津製作糕幹的店舖很多。其中楊村糕幹生産始於明初。楊村糕幹以上等米粉和白糖加工精製而成,雪白細膩,口味清甜。近年來,天津糕幹以芝蘭齋糕幹最著名。傳統的芝蘭齋糕幹以新稻米和優質江米為主料,配以精製的甜餡,經過精細加工後,潔白綿軟,香甜可口。
責編:李紅立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