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天津市老年健康協會成立會議上了解到,目前老人越來越重視精神養老問題。專家指出,健康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尤為重要,精神養老已成為老年健康的新話題。當前,人們對老年心理健康的認識有哪些誤區?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有哪些意義和好辦法?老年心理健康的標準又是什麼?有關專家為您答疑解惑。
孤獨寂寞常伴渴望精神養老
老人們就想“有人説説話”
記者最近從本市一些社區和老年活動場所了解到,由於獨生子女一代的成家立業以及老年人群體的迅猛增長,多數老人在新的家庭環境中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心理問題逐漸成為老年人養老的新難題。精神養老,已成為當今社會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專家分析指出,老年人的心理問題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由於獨生子女一代的成家立業,傳統的大家庭正被新型的“核心家庭”所取代,老年人獨居、空巢的現象越來越多。子女不在身邊,長期的孤獨寂寞,使得很多老人患上了抑鬱症、焦慮症、失智症等。二是退休以後,老年人一時難以適應社會角色和社會交往的變化,常常會睹物思舊,留戀過去,多愁善感,産生憂鬱心態。三是與子女關係不融洽或是缺少與他人的溝通交流、感情疏遠,産生自卑感、孤獨感,遇事急躁,易動肝火。四是敏感、多疑,對人有敵視態度,不輕易相信別人,從而影響了老年人人際關係的融洽。
天津市社科院老年問題專家郝麥收教授説,老年人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的,心理健康每時每刻都會影響人的生理健康。如果老年人長期處於不健康的心理狀態下,由於其內分泌、肌肉緊張度等的變化,會導致免疫系統難以處於最佳工作狀態,其抵抗力就會下降,疾病也就乘虛而入。為此,在滿足了老年人的物質需求以後,社會各界應當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多為老年人提供相應的心理健康服務。老年人自己也要注重陶冶情操,開闊胸懷,注意自己的心理健康。
“享清福”帶不來真正幸福
想要晚年充實還得有點事做
有許多人認為,“享清福”是老年人最大的幸福。但許多老年人真正到了“享清福”的年齡時,生活卻變得百無聊賴,一天天“蔫”了起來。市社科院老年問題專家郝麥收教授指出,這正是當前許多人對老年心理健康的一大誤區,其實,做到“老有所為”,老年人的生活才真正能充實幸福。
有關調查資料顯示,許多老年人由於整日清閒,沒什麼事做,在心理上産生了非常明顯的失落感,出現了焦慮、憂鬱等問題。相反,那些把退休生活看做是有更充裕的時間料理家務、消遣娛樂和結交朋友的人,由於對晚年生活有了新的打算,反而精神愉快、身體健康,獲得了較高的幸福感。因此,郝麥收教授建議,老年人一定要有所寄託,自己適當找些事幹,哪怕是擺弄花鳥魚蟲、帶帶孫子、孫女也好,這都對調節自己的心態大有益處。
郝麥收還建議,社會和家庭也應創造條件讓老年人有更多豐富的活動可以參加,比如社區和老年組織應多舉辦一些體育、文化活動,豐富老年人的生活。有關老年協會等也應多組織一些活動,為老年人多創造調整心態的機會,並充分發揮他們的餘熱。子女們更應多回家看看聊聊家常,也可將老人接到自己家中,適當請老人幫忙料理家庭事物等,別讓老人無事可做,這些都對改善老年人精神空虛有好處。
不盲目攀比自尋煩惱不養尊處優虛度時光
十條建議幫你享受晚年
記者在連日採訪中發現,很多老年人明顯感覺自身存在著心理問題,雖然也嘗試著去調整,但由於缺乏有關知識,對自身心理健康的認識還很盲目。由於缺乏正確的觀念,一些老年人懶散度日,或者依賴子女,或者過分關注健康,給自己帶來了很多煩惱。
天津老年學學會會長王輝對老年心理健康問題提出了十條建議:一要有充分的安全感,不悲天憫人惶恐度日。二是善於了解和把握自己,不妄自尊大或自暴自棄,一方面要尊重自己,不要拿自己不當回事,另一方面也要適應社會角色的轉移,不要自大狂妄。三是要有切合實際的生活目標,不盲目攀比自尋煩惱,平靜度日、平淡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四是要與外界環境保持密切接觸,不孤芳自賞自我封閉。五是要保持完整與和諧的個性,不要性格孤僻牢騷滿腹。六是要具有一定的學習能力,不得過且過無所事事,平時可以參加一些老年大學的學習,保持思維的活躍。七是要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不離群索居孤陋寡聞。八是適度地表達與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過悲、過氣,對身體都不好。九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養生方式,不生搬硬套違背自然。十要勤於動腦、善於思考,不養尊處優虛度時光。
有關專家指出,老年朋友只要按照這十條建議,用心經營自己的老年生活,就一定能有所收穫,享受幸福的晚年。
責編:王震宇
更多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