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繁育大熊貓是中國大熊貓保護計劃的一個階段和一個組成部分,其最終目的,是要讓人工繁育大熊貓走向野外,去壯大瀕危中的野外種群。從上世紀90年代起,就開始了大熊貓野外放歸的研究工作。截至目前,已經先後進行了兩次放歸,積累了大量的寶貴經驗,現在第三次放歸活動即將啟動。熊貓頻道將從即日起,全程聚焦此次野放大熊貓的精彩過程,直擊放歸現場,分享溫馨時刻。敬請鎖定熊貓頻道,共同聆聽大自然的呼喚。
大熊貓“張想”邁出回歸自然第一步
性別:雌性
母親:張卡
父親:白楊
出生日期:2011年8月20日
出生地:雅安碧峰峽半野化環境
野化培訓開始時間:2011年10月
2003年7月8日,在中國的臥龍,首次啟動了“人工圈養大熊貓的野生放歸試驗”。兩歲的雄性大熊貓祥祥背負著的重托,邁出了回歸自然的第一步。
2007年2月19日,人類首只被放歸野外的圈養大熊貓“祥祥”的屍體,在野外雪地上被意外發現。經推測,它是與野生大熊貓在領地和食物爭奪中,從高處摔下導致嚴重內傷致死。
祥祥”在野化培訓與放歸過程中雖然出現了意外,但它留給我們的不僅是教訓,更重要的是留給了我們很多寶貴經驗和新的啟示,對下一步的野化培訓和放歸有重要指導、警示和借鑒作用。
圈養大熊貓的成功放歸可以調節各個相互隔離的生境單元中的大熊貓數量、交換血緣、保持遺傳多樣性,防止小種群的衰退和滅絕,同時,這也是大熊貓遷地保護的最終目的。
母獸帯仔野化,既要考慮母獸的情況:入母獸的來源、健康狀況、年齡、遺傳背景等,也要考慮幼仔的情況:如健康狀況、遺傳來源等,既可選擇圈養繁殖的母獸帯仔野化,也可選擇野外救護大熊貓母獸帯仔野化;培訓的幼獸要求身體健康、生活力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