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百名青年編輯記者延安行”到農戶家同吃、同住、同勞動的第二天,我們第九組被分配在安塞縣真武洞鎮陳家洼村。其間發生的一幕場景長久地定格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夏日炎炎,在果園裏修剪樹枝的空檔兒,大夥兒圍坐在一起休息。“改革那個開放三十年,啊呀安塞的面貌大改變,爛房房變成高樓大廈,爛街街蓋上水泥面……”忽然身邊飄起了一陣悠揚的歌聲,原來是七十歲高齡的安大爺站在山樑上唱起了信天遊。高亢嘹亮的歌聲在四山間裊裊回蕩著,仿佛一股甘甜的泉水滋潤著人們的心田。
這歌聲不僅讓我看到了陜北純樸的民間藝術本身,更可貴的是它所迸發出來的生機活力和蘊藏其中強大的精神力量。一曲唱罷,安大爺自豪地告訴我,他和老伴也是為咱祖國建設作出過貢獻的。想當年他們白手起家,開荒拓野,單靠著自己的雙手辛勤耕耘,養活了8個娃,而且個個都成了才。“窯洞是咱自己蓋的,門窗是咱自己做的,還有眼前這果實滿枝頭的蘋果園,也是咱一點點澆灌培育出來的。沒有別的,靠的就是咱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大爺身板挺得筆直,聲音洪亮,一種身為延安人的自豪感溢於言表。
堅定的話語讓我們這群80後被深深地震撼了。我不禁慨嘆,紅色文化在延安並不是漂浮在表面,而是滲透在每個人的血液之中,並順著血脈一代一代傳承下來。住在清涼涼的窯洞裏,吃了酸辣可口的蕎麥饸饹,頂著烈日勞作……如果説以前我對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理解還停留在概念的層面,這次則真真切切地烙進了靈魂深處。
百名青年編輯記者延安行
於是,這座深藏延安群山之中的普通村落,成為我人生中一所學校。它可能是最樸素的,但也是最令人難忘、最值得用濃墨重彩抒寫的。因為沒有哪所學校能傾灑這麼多思想的陽光雨露,沒有哪所學校能在風雲變幻的歲月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痕。更因為這裡質樸醇厚的鄉村生活和樂觀堅毅、高舉延安精神的人們,讓人怎能不愛!讓人怎能不為它傾情歌頌!想到這裡,內心變得更加堅定,一種新聞工作者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我要用流淌在我心中的這首信天遊將延安精神弘揚和傳播開去!
責編:張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