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延安行第六日:難説再見,不是歸途

 

CCTV.com  2009年07月21日 17:0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記協網  

踏上回京的列車,記者們揮手告別延安。李可 攝

到京了,工人日報記者車輝與大家揮手告別。李可 攝

  到京了,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陶姿璇走下火車,從她疲憊的表情中能看出沉甸甸的收穫。李可 攝

  "山丹丹開花吆紅艷艷,咱們中央那個紅軍到陜北……"7月20日中午,又是一曲《山丹丹花開紅艷艷》,這首歌把記者們延安行串了起來。在剛來的那天晚上,記者們是那麼興奮,開始跟著"哎咳哎咳喲!";在安塞,那時行程近半,大家在高聲"哎咳哎咳喲!"入住農戶;而今天下午,記者們就要離開延安踏上回京的列車,此曲被再次唱起,離愁別緒充滿每個人心頭。

  難説再見,六天的延安行著實給記者們留下了太多感動與留戀。在楊家嶺、在棗園、在王家坪、在延安新聞紀念館,記者們汲取到更多前行的力量;在安塞的農村裏、在農戶的家裏,記者們真切感受到什麼是力量之源。

  還記得出發儀式上發言的那位新華社記者嗎?她叫郝方甲,7月19日早上4點多,她和人民日報的尹曉宇與所住農民一起去賣西瓜,深深感受到農民的不容易。

  還記得在清涼山上領誓的那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嗎?她叫陶姿璇,在延安新聞紀念館,她為老一輩的廣播人自豪,決心把這份光榮傳承下去。在農戶家裏,她學會了喂豬,早上7點、中午1點、晚上7點,一天給豬喂三頓,她忙得不亦樂乎。

  還記得在農戶家裏過生日的工人日報記者嗎?他叫車輝,他在生日那天許下心願,做一名替老百姓説實話的記者,就像農民王大娘所説的。

  延安之行我們一路收穫還有很多:在楊家嶺革命紀念館,我們邂逅了來自北川中學的學生;在第五組所在侯溝門村,長安大學的大學生們正在這裡開展社會實踐;在寶塔山上,我們遇到了延安職業附小的小小講解員,孩子們正義務為遊客講解。延安精神也同樣啟迪著他們,他們也在傳承延安精神,我們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

  不是歸途,對青年記者來説,這是與老區人民情似家人的開始,是對延安、安塞關注關心的開始,是對延安精神繼承和發揚的開始,是對新聞工作"深入實際、不尚空談"的新起點,是進一步深入貫徹三貼近原則的新起點,是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職業道德與職業精神與自己工作緊密結合的新起點。

  上午,記者們來到了寶塔山上,隨後前往延安日報社和延安廣播電視臺座談交流,臨行前,參觀了延安火車站。7月20早上7點40, T45次火車到達北京西站,延安行活動圓滿畫上了句號。(李可)

責編:李萍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