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侯溝門,就感受到真實的田野氛圍,濃厚的陜北風情,這是胡錦濤書記來過兩次的鄉村。這使它既有陜北鄉村的普遍特點,也有自己的獨特之處。
窯洞、場院、農田讓它看上去和其他陜北農村沒什麼不同,但這個村有自動提款機,有警務點,還有很現代的路燈,基礎設施十分完備,據當地幹部介紹,這在陜北鄉村裏並不多見。
放下行李,在村支部,我們就被安排到各個家中。我和任意分到了王秀蓮大娘家。
分配我們到戶的場景,讓我感覺像是電視裏反映的當年知青插隊初到駐點,我們的"家"在山上,需要走一段山路,還未上山,遠遠就看到王秀蓮大娘和樊大叔站在門前,迎接我們。大叔很和氣,大娘很慈祥。
這個院子裏有一個三歲的小女孩,是王大娘的外甥女,見我們來了,歪歪扭扭,一手拎一個小凳子要給我們坐,多可愛的孩子。
王大娘的院子很整潔,視野非常開闊,在場院裏就可以看到對面的山,俯瞰下面的村落。通過和王大娘的交談,我感到她是一個很不一般的人,雖然一直生活在農村,但是她的視野很開闊,頭腦清晰。她做了二十年的村小學校長,擅長剪紙繪畫,還是農村秧歌隊隊長。胡錦濤總書記第一次來這個村的時候,王大娘就曾和他一起跳過秧歌,第二次胡錦濤總書記來的時候,她抓著胡書記的手説,我就是上次和你一起跳秧歌的,一句話逗的大家哄堂大笑。
相比王大娘的健談開朗,樊大叔顯得很沉默,話不多,總感覺有一種威嚴在,大叔在蘭州軍區當過五年汽車兵,他很為那段經歷自豪,從家裏的老照片看,大叔年輕的時候非常英俊。
轉眼已是暮色降臨,各家炊煙升起,間或響起幾聲犬吠。大娘一會的功夫就已經張羅好了飯。有拌黃瓜、苦菜還有蕎麥麵,這基本就是大娘家日常的飯菜。
飯後,我們坐在場院裏聊天,天上滿天星斗。那一夜我們聊了很久,聊大娘的經歷愛好,聊各自的生活,也聊了記者這個職業。
大娘對記者這個職業很羨慕,她認真地看了我半天,説,我怎麼沒有見過你,電視裏那些記者我都見過,我告訴他我是寫字的,不露面。大娘説她除了看一些國家大事外,更喜歡看"跑街"的新聞。
此時我問她,你喜歡什麼樣的記者,她認真的回答我:"當然是給老百姓説實話的記者。"
這句話在我心裏引起不小波瀾,替老百姓説實話,老百姓就會喜歡你,記住你。這個社會越來越浮躁,我們在熱衷於大新聞、帶錢的新聞時,卻忘記了最簡樸的一些新聞原則,那就是替老百姓説實話,貼近他們,走進他們。事實上,無數名篇的誕生也都是深入實際採訪而得。
有些道理就是那麼簡單,也最容易讓人遺忘,當我把大娘的這些話告訴其他同行,他們説,希望你工作幾年後仍然能認真充滿激情的想起這些話。他們的提醒和大娘的話我打算一直記在心裏……
責編:張雅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