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聞理論到新聞事實的距離有多遠?在新中國新聞出版事業的發源地--延安清涼山,記者在一堂特殊的新聞課上找到了答案。
大通鋪,紡線車,這就是延安時期記者的宿舍,其簡陋超乎記者的想象。 王瑜 攝
幾個人共用一張書桌,每天工作10個小時以上,採訪只能靠兩條腿走路——這些在今天記者們看來難以忍受的艱苦條件,在為工作而癡狂的延安新聞工作者看來,不過是、工作常態。 王瑜 攝
7月16日下午,冒著濛濛細雨,繼續延安之行的百名青年編輯記者來到了位於清涼山的延安新聞紀念館。一進門廳,看到那碩大的鋼筆雕塑,我的大腦中頓時躍出"鐵筆寫春秋"幾個字。眾所週知,"今天的新聞,明天的歷史",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新聞都能成為歷史。特別是在當下浮躁的傳媒環境中,越來越多的媒體在爭奪訂閱率、收視率、點擊率的過程中偏離了新聞報道的本義,嘩眾取寵的多,實事求是的少。
記者在“偷學”新聞經 王瑜 攝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