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記者手記】崢嶸歲月激蕩心靈 紅軍精神指引信念

CCTV.com  2009年08月23日 23:0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記協網  

  □ 新華社/中國記協網 高海英

  22日, 17家中央新聞單位的100名編輯記者抵達井岡山。這是 "中央新聞單位名記者名編輯江西老區行"活動的第二日。

  到了井岡山,大家迅速放下隨身行囊,在當地宣傳部領導的陪同下,來到了井岡山鬥爭全景畫聲光電演示館。

  這個演示館是由全景畫、地面塑型和高科技聲光電演示系統三部分組成的,將井岡山鬥爭的重大事件和五百里風光融合在一起。在20分鐘的時間裏,大家恍若穿越80年時空,置身於群山之中,親身領略當年井岡山鬥爭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在觀看過程中,很多記者不忘自己的本行,有的端著照相機捕捉亮點,有的把攝像機扛在肩上連續拍攝,有的打開了錄音筆……在演示結束後,很多人還沉浸在盪氣迴腸的氛圍中,相互交流觀後感。

  隨後,大家參觀了井岡山革命博物館和毛澤東故居。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很多珍貴的史料,也聽到了很多真實而催人淚下的故事。

  共産黨人劉仁堪的就是其中一個。據講解員介紹,1925年,劉仁堪加入中國共産黨,井岡山鬥爭時期任縣委書記。在一次巡視工作時,因叛徒告密被捕。臨行刑前,他還在宣傳革命,痛斥敵人,敵人惱羞成怒,殘忍地將他的舌頭割掉,鮮血從他的嘴裏順著衣襟淌了一地,他就用腳趾蘸著自己的鮮血寫下大字"革命成功萬歲!"

  在眾多革命者的資料圖片和畫卷中,一位清秀的女子給人印象深刻。她就是朱德的夫人伍紹蘭。1929年,伍紹蘭26歲。紅四軍向贛南閩西行軍途中,遭到敵軍突襲。伍紹蘭被敵人抓住,敵人嚴刑拷問她關於朱德的消息。武紹蘭守口如瓶,最終慘遭敵人殺害,她的頭被砍下,在贛城挂了三天三夜。

  還有一幅畫表現的是當年紅軍100多位傷員,遭到敵軍圍攻,在面臨説出紅軍動向得生路,還是嚴守秘密被敵人殺害兩種選擇時,所有的紅軍傷員都選擇了後者,他們當中最小的一個僅14歲。畫面上那一張張鮮活的面孔就是那些長眠在井岡山的無名英雄的化身……

  同行的一位記者感慨地説:"勝利來之不易!我們應該讓更多人理解和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午飯時不少編輯記者選擇了紅米飯、南瓜粥。這讓人想起了那首耳熟能詳的歌謠:"紅米飯那個南瓜湯喲咳啰咳,挖野菜那個也當糧喲咳啰咳,毛委員和我們在一起啰咳啰咳,咳!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咳啰咳。"這是戰爭年代革命者艱苦生活的寫照,更是紅軍戰士的革命樂觀主義的體現。我們不僅要吃紅軍飯,更要切身體會紅軍當年艱苦而又昂揚向上的生活狀況。

  下午,編輯記者們換上了統一的紅軍服,從住地出發,來到了井岡山大隴鎮。大家並不畏懼高溫的天氣,分成10個分隊,帶著紅旗沿著當年紅軍走過的挑糧小道行進。"挑糧小道"路面崎嶇不平,有的地方又窄又陡。走在上面的"紅軍戰士"很多衣服被汗水浸濕,可以擰出水來。新華社的董躍武是位"五零"後,他背了一個沉甸甸的相機,一路走,一路拍,從背後看,他的上衣和褲子就像是從水裏撈出來似的,相機的背帶也浸透了汗水。在接受電視臺同行採訪時,他説這就是學習紅軍精神的一次生動實踐。那些忙著採訪的電視臺記者,也都是扛著十幾斤重的攝像機一路攀爬,在渾身濕透的情況下還在不停地做著採訪錄製工作.

  在觀看大型情景歌舞《井岡山》時,很多人深受鼓舞。這裡引用新華社記者周寧、璩靜采寫的《讓偉大的井岡山精神融入我們的血脈》的幾個片段:

  看到《小井紅雲》《十送紅軍》等片段時,人民日報社高級編輯李鳳鳴的眼淚情不自禁地落下來:"我從歌舞劇《井岡山》裏找到了信念和信仰的支撐點,看到了井岡山精神,對我今後的工作是一種激勵。"

  "令人震撼、凈化靈魂、催人奮進。"新華社記者任鵬飛表達著自己的心聲,"炮聲近在咫尺,氣勢恢宏的演出仿佛讓我置身於井岡山鬥爭的崢嶸歲月。"

  看過《三灣改編》一幕,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朱紅娜説:"三灣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而社會主義的新聞事業與黨休戚與共,必須堅持新聞的黨性原則,堅持黨對新聞工作的領導,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

  曾在中東地區工作4年的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劉素雲深有感觸地説,艱苦奮鬥是我黨我軍的優良傳統,也是井岡山精神的具體內涵。新聞記者需要有不怕困難、勇於吃苦的精神,在戰火紛飛的新聞現場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中宣部副秘書長、本次活動總領隊魏地春説:"一部令人震撼的紅色史詩留給我們一份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井岡山精神讓英雄事跡得到弘揚,讓我們的靈魂得到洗禮、境界得到昇華,它與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一脈相承,讓偉大的井岡山精神融入我們的血脈,更好地履行黨的新聞工作者的神聖使命。"

責編:曹樹彬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