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廣西頻道10月23日電(記者王乃水 王勉 白潔純)在來勢洶洶的全球金融海嘯面前,中國東盟經濟體遭受衝擊難以避免,但這種衝擊主要來自外需減少的間接影響以及國內投資者、消費者的信心下滑,只要積極採取針對性舉措,可以大大降低其負面影響。與此同時,中國和東盟借此機會進行結構調整,加強資源儲備。
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22日在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上發表演講時指出,加強中國-東盟合作具有牢固基礎和巨大潛力,雙方應當進一步深化各領域合作,共同促進本地區經濟金融穩定健康發展。
——間接衝擊為中國-東盟國家提供應對危機的空間與時間
綜合專家觀點,我們認為,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海嘯,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主要通過以下幾方面渠道:
一是對金融行業本身的破壞性衝擊。由於金融杠桿的過度使用,次貸危機引發的呆壞賬遠遠超出美國金融機構的承受能力,導致美國金融系統出現嚴重流動性危機,一些銀行破産倒閉。全球經濟尤其是全球金融的一體化,又使得這一危機迅速在全球蔓延,金融體系越是開放的國家遭受衝擊便越大。
二是金融系統的流動性緊縮導致企業信貸困難、資金緊張,生産經營萎縮,然後是就業下降、投資減少。
三是上下游産業鏈的連帶影響,會使不景氣在整個産業鏈蔓延。比如目前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最大的汽車行業,很可能會通過“金融-汽車-鋼鐵-鐵礦石-航運-造船……”這一産業鏈對上下游産業産生不同程度影響,不過影響的傳導會有滯後性。
四是對投資者和消費者信心影響,這方面的影響較難具體估量。投資者和消費者對經濟發展信心不足,會緊衣縮食,減少消費;在私有銀行體系下,對銀行信心不足,可能會造成擠兌,進一步惡化金融系統流動性;對股票市場信心不足,會加快資金出逃,導致股市下跌;股市下跌則又反過來讓投資者財産性收入減少、資産縮水,並再挫消費信心。
五是以上因素綜合作用會使受金融危機影響最深的歐美發達國家消費下降,進口減少。
由於中國和東盟等新興經濟體金融體系均較為獨立,且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東盟國家大都採取較為審慎的金融政策,這就為中國和東盟抵禦全球金融危機提供了一道有效“防火墻”。在這次危機中,中國和大部分東盟國家金融行業遭受的直接損失有限,尚不至於影響經濟基本面。但由於中國和東盟是出口導向型經濟,間接影響帶來的衝擊也不容小視;同時,金融危機造成的全球性恐慌,同樣嚴重挫傷中國-東盟經濟體的投資者和消費者信心。
綜合來看,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國-東盟經濟體的影響,受上述五個渠道中的前三個影響較小,而後兩個影響則較大,但由於後者是間接影響,這就為中國—東盟經濟體應對危機提供了政策空間與時間。
——金融危機中蘊涵機遇 中國-東盟各國應理性把握
全球金融危機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但金融體系受衝擊較小的新興經濟體,尤其是中國-東盟各國,受益於更加嚴格的宏觀經濟政策和大量外匯儲備的積累,具有較強的抵禦能力,甚至可以在這場危機中把握一些有利於經濟發展的條件。
原油價格的大幅回落,無疑是最大利好。首先,作為重要的生産原材料,國際原油價格從最高每桶140多美元滑落到現在的每桶70美元左右,大大降低了相關企業生産成本;其次,在此次金融危機大規模爆發之前,通脹問題嚴重困擾中國和東盟各國,油價的回落一定程度上為各國抑制通脹贏得了時間。同時,危機的爆發使國際糧食價格出現振蕩,糧食危機的緊迫性得到一定程度緩解,這同樣有利於各國抑制通脹;再次,油價的大幅回落使得各國在應對危機時可以採取更加靈活、積極的刺激內需等政策。此外,對於中國這樣具有大量外匯儲備的國家,在國際油價回落到低位的時候,應加大國際原油儲備力度,這樣既可增加經濟發展後勁,也是預防外匯資産貶值的有效手段。
中國-東盟各國可借全球金融危機之機,加速産業結構和經濟增長模式調整。對我國而言,長期以來經濟高增長的背後一直存在著忽視環境、資源等宏觀成本,扭曲生産要素價格等問題。專家認為,生産要素的長期扭曲,導致很多企業産能過剩,而這些産能得到釋放的辦法之一就是借著這輪金融危機淘汰部分劣質企業。同時,由於高耗能的産業多集中于第二産業,因此在這輪金融危機中,應該大力發展第三産業,尤其是服務業,從過度的工業化向服務業轉換,單一的增長引擎向雙引擎過渡,帶動內需增長,更重要的是使經濟增長能夠逐步擺脫依賴外部資源和貿易環境的局面。
中國-東盟商務理事會常務副秘書長許寧寧認為,此次危機還為中國和東盟國家積極推進的全球化金融體系建設及時發出了警示,可以促使各國政府更加謹慎的檢視各自的金融體系建設,有利於建立更加完善安全的金融體系。
此外,對資金充足的企業而言,可從戰略角度出發,考慮抓住當前國際資産價格較低的時機,通過並購等手段,審慎佈局企業“走出去”。
——中國-東盟加強合作攜手安渡危機
正如菲律賓眾議長普洛斯彼羅 C 諾格拉雷斯22日在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上發表演講時所説,在全球金融危機面前,中國-東盟必須增強相互間的信任與合作,相互幫助,應對全球經濟形勢的影響。中國-東盟必須繼續努力,建立信息網絡,推動商務合作,加大經濟、貿易和投資合作,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經濟困難。
一是加強金融合作。目前,中國-東盟各國金融系統主要以銀行為主導,商業銀行在危機中並未受到太大衝擊,但中國-東盟經濟體不可能與全球金融動蕩絕緣,尤其是各國股市受全球金融動蕩影響明顯。從未雨綢繆的角度考慮,中國-東盟以及日本、韓國,應加強金融市場合作,以增強市場信心。菲律賓總統阿羅約日前曾表示,東盟已就設立數以百億計美元的救市基金達成一致,中國也可考慮參與其中,成立亞洲共同救市基金。
有關專家認為,對中國而言,穩定股市對提振內需而言同樣意義重大。一方面,中國實體經濟受金融危機衝擊遠沒中國股市表現之甚,而股市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投資者和消費者的信心,對經濟發展前景的信心則是老百姓敢於消費的關鍵所在;另一方面,2006年以來的牛市,讓大部分具備較強消費能力的老百姓,通過股票或基金與股市相連,股市的漲跌直接影響這部分人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因此,我國要提振內需必須重視股市穩定的重要性。
二是深化經貿合作,加快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步伐。2002年,中國-東盟簽署《中國-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定》,按照計劃,到2010年,中國與東盟6個老成員國(文萊、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間大多數産品關稅降為零,到2015年,中國與東盟其他4個新成員國間大多數産品關稅降為零。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發達國家進口大幅下滑背景下,中國-東盟可以考慮加快自貿區建設步伐,以應對全球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這符合雙方利益,也是雙方深化經貿合作的大勢所趨。
三是加大投資合作力度,尤其是要考慮加快中國對東盟的投資步伐。中國-東盟在過去十幾年來的政治互信和經貿往來大大加強,自由貿易區建設進程提速,但雙方投資合作卻相對落後。我國對東盟的投資增長速度與貿易發展及我國經濟實力並不相稱。許寧寧説,截至今年上半年,雙方累計相互投資總額已達519億美元,但其中中國對東盟投資僅為30多億美元。在當前中國與東盟都受到全球金融危機衝擊、經濟發展步伐放緩的背景下,我國應積極推動中國企業走向東盟,加快拓展東盟市場。而有望於今年12月份簽署的中國東盟投資協議,必可為雙方投資合作帶來新的機遇。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第五屆中國-東盟博覽會開幕式上表示,在全球金融危機的環境下,中國與東盟各國更加需要緊密團結、通力協作、共渡時艱,共建和諧亞洲。
責編:司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