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災後文化設施的重建引起了社會廣泛的關注,請問周部長,災後文化設施的規劃和建設,和災前相比有何不同?還有它的密度和功能與全國的整體水平相比如何?
周和平:首先介紹一下,我們國家文化事業的發展,雖然這些年有了長足的進步,但總體上説,發展還是比較滯後,特別是農村。因為整個文化事業費的投入,佔財政總支出的不足0.4%,人均的文化事業費,06年才達到11.91元。因為這種長期的投入不足,就帶來一個問題,就是設施陳舊,很多地方沒有辦法開展正常的文化活動。為此,中央很重視,連續下發關於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關於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意見,而且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和歷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強調文化的重要性。所以文化應該説正在面臨著一個比較好的發展機遇。因為基礎薄弱,所以顯得更為艱巨。
第二位,多大面積?要根據各地的不同情況,就是要因地制宜,根據人口的覆蓋率等來規定標準。一個城市要有幾個館,它的覆蓋率要有多大,比如幾公里要有一個這樣的設施,都做了規定。
再一個是它的內容。比如圖書館建成了,要規定藏書,規定了一個多少萬人口的縣要有多大藏書量,同時要有這個計算機的網絡,包括文化共享工程,這些能夠來提供服務。這些都做了,從內容上也都做了具體規定。
災區的公共文化建設,既要按照中央的要求,也要符合災區的實際。我相信通過中央政府的支援,各級政府的重視,肯定比災前要上一個新臺階,公共文化的水平會有大大的提高。
主持人:謝謝周部長。還有哪位記者?
記者:我想請教周部長的問題稍微離這個地震遠一點,就是説傳統的節日是中國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産,那麼我們知道,端午也成節了以後,我們會不會在國家更加重視傳統的節日這個傳承工作,包括我們文化部有沒有什麼新的舉措?謝謝。
周和平:應該説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創造,多數傳統節日它和節氣聯絡在一起,中國的24節氣在中國的周代已經形成了,反映了我們的先民對於宇宙的一種觀察和總結。農耕社會要總結出當時什麼季節幹什麼,種什麼莊稼。所以這些傳統節日,對於指導農業社會,指導農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傳統節氣中,加上了文化內涵,逐步地形成傳統節日。以端午節為例,端午節實際上是一個春夏之交的節日。這個節日是傳染病多的季節。先民把這個作為講衛生的節日,比如點艾草,用艾葉水洗澡等等,各地有不同的民俗,都是減病防瘟防災的措施。以後呢,因為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所以就加進了崇拜龍的理念。後來屈原在長江中游的汨羅投江,長江中游地區加進了愛國主義的內容,所以紀念屈原。這個影響比較大,大家知道説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實際上其他地方也有,比如到了浙江一帶,增加了紀念孝女曹娥的內容,增加了它的內涵。把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用這種方式來傳承,它對於滋潤一個民族,對一個民族的成長,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後來我們認識到它的重要性,中國人還要有中國的DNA,中國人還要傳承中華民族的文化。所以在這個基礎上,國務院批准把端午節作為我們國家法定節日,一些傳統節日還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之中。這些應該説就表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在建設和諧社會當中要發揮他們的作用。
文化部作為主管部門,我們對每個傳統節日都有一些設計,要組織各種形式的活動,主要是調動民眾的積極性,讓群眾參與。實踐證明,這個是非常對的。比如劃龍舟,很多地方到這一天都要組織這樣的活動,有的地方,像秭歸,屈原的故鄉,它是非常傳統的,先是祭祀屈原,通過各種藝術形式進行紀念,使我們的青少年在這種濃厚的節日氣氛中來受到教育。
主持人:非常感謝您生動和詳細的解答。今天通過周部長的詳細介紹,我們對文化系統在災後重建過程中所做的工作也有了一個詳細的了解,也非常感謝文化部以及您個人在抗震救災和災區文化系統恢復重建過程中所做的辛勤的努力,非常感謝。我們和您一樣非常期待災區能夠早日重建,並且能夠對災區的文化遺産做到妥善的保護和重建。非常感謝周部長做客我們演播室,感謝您收看這一期的節目,再見。
周和平:再見。
責編:周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