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下午,工業和信息化部在北京召開抗震救災新聞發佈會,通報近一階段工業生産恢復情況。據對四川災區的初步調查,已恢復和在1個月內可恢復生産的受災企業約佔51%,1~3個月內可能恢復的約佔25%。工業和信息化部將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對災情損毀情況進行核實,將採取有力措施全面推進生産恢復工作,同時加強生産恢復與災後重建的銜接,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進行。
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生産恢復組以工業和信息化部為&&單位,由發改委、財政部等17個部門組成,任務是幫助群眾開展生産自救,對災情損毀情況進行核實,指導制訂恢復生産方案,落實扶持資金物資等。截至6月4日16時的統計,四川受災工業企業達20746家,經濟損失達2011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停工1324家,規模以上企業復産3488家。德陽、成都、綿陽、廣元、阿壩、雅安6個市州受災企業18520家,佔總數的89.3%;經濟損失1950.4億元,佔總數的97.0%。陜西工礦企業因災損失16.26億元,規模以上企業停工92家,規模以上企業復産291家。甘肅工礦企業因災損失20億元,規模以上企業停工97家,規模以上企業復産152家。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要求以四川為重點,儘快摸清工礦企業災損情況。5月2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即下發緊急通知,要求各省區市工業主管部門組織力量深入開展工礦企業損失情況調查。5月28日,工業和信息化部派出5個調研工作組實地了解企業損失情況,並對重點企業進行災害評估,提出工業企業恢復生産初步安排。目前,聯合調研組已實地調研了231家企業,聽取了阿壩州工業生産恢復和災後重建工作彙報,協助成都市經委研究制定了《成都市工業企業災後恢復生産和重建工作方案》,提交了《雅安市工業企業災後生産恢復方案》。
目前,災區工業生産恢復工作思路已初步確定,即堅持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充分發揮各方積極性,堅持企業自力更生,生産自救,加大政府支持力度,鼓勵社會廣泛援助。對災害損毀要科學評估鑒定,恢復重建要科學論證,分類組織指導,統籌協調,週密安排,抓緊分批恢復生産。在恢復生産中要努力做到與調整區域生産力佈局相結合,與調整産業結構相結合,與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和産業結構優化升級相結合,與抗震救災相結合確保重點,與防災減災、確保安全相結合。下一步,擬採取6項措施加快工業生産恢復步伐:
進一步摸清情況,分類指導組織恢復。在已派出5個工作組調研的基礎上,配合地方政府部門組織技術力量,指導重點企業對廠房、設備加快鑒定,分批抓緊制訂復産方案。需要重建或移地重建的,將納入災後重建規劃。
抓緊恢復生産要素企業生産。加強與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協調配合,加大電煤、成品油、天然氣的調運力度,加快電力系統搶修進度,優先恢復發電、供氣、供水、煤礦等生産要素企業生産,為全面恢復工業生産創造條件。努力確保救災、重建物資相關企業的恢復生産。以安置受災群眾、衛生防疫、夏收夏種、災後重建所需物資為重點,協調解決流動資金短缺、原材料供應、産品運輸等突出問題,加緊組織帳篷、活動板房、食品加工、消毒殺毒用品、化肥農藥、農用機械、建材等企業儘快恢復生産。
重點支持大型骨幹企業恢復生産。對重點骨幹企業,要組織力量專門制訂生産恢復方案,組織企業對口支援和協作,實施“一廠一策、重點幫扶”。
加大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力度。通過制訂符合實際的扶持政策,優先恢復技術含量高、勞動密集、與大企業協作配套的中小企業生産。對嚴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企業要堅決淘汰,鼓勵轉産。
加快工業園區恢復,推進産業集聚。在原有工業園區的基礎上,選擇一部分具有資源優勢和環境承載能力的地區,組織引導東部發達地區和企業實施對口支援、産業轉移,採取聯合、兼併、重組、參股入股等方式參與恢復重建。
責編:張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