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護好青藏高原上江河源頭的生態環境,青藏鐵路在建設過程中克服各種環保難題,採取各種措施保護“亞洲水塔”不受污染。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上分佈著由冰川形成的眾多天然固體水庫,成為長江、黃河、瀾滄江等數十條江河的主要補給水源,也是維繫整個江河流域水資源平衡的調節器,對亞洲乃至世界的水量平衡以及氣候變化起著巨大的調控作用,因此,人們形象地稱之為“亞洲水塔”。
如何保護江河水系成為青藏鐵路建設面臨的巨大難題。青藏鐵路建設總指揮部總指揮長盧春房説,青藏鐵路將三江源(指長江、黃河、瀾滄江)、錯那湖等作為重點,同時加大對植被、野生動物、濕地和自然保護區的保護力度。
在長江源特大橋施工中,建設單位將施工中産生的泥漿進行嚴格的二次沉澱處理,嚴禁將泥漿直接排入河中;沉澱池析出的水用於路基施工和便道灑水。
錯那湖是怒江的發源地之一,也是青藏鐵路環保重點控制區。記者在錯那湖邊看到,建設者用沙袋壘起的“環保長城”將施工現場與湖水隔離。建設單位還制定了“苛刻”的規定:任何單位和人員不準向湖水排放污水和垃圾,違反者立即下崗。
美麗的藏北草原是青藏鐵路全線沼澤濕地最豐富的地段,建設者們為了保護濕地,在建設路基時採取土工隔柵的環保新工藝,有效地減少佔地面積。蘭州青藏鐵路工程指揮部副指揮長李榮和説:“我們採取土工隔柵措施減少佔地面積20畝,但增加投資達2000萬元,這在鐵路建設史上是沒有先例的。”
責編:張曦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