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首頁|搜視|直播|點播|新聞|體育|娛樂|經濟|房産|家居|論壇| 訪談|博客|星播客|網尚文摘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用色彩代替黑白

 

——訪央視書畫院的客人、書畫家高振恒

CCTV.com  2008年04月08日 15:08  來源:CCTV.com  

  

 

  記者和高振恒的採訪約在一個下午,因為據説當天上午,返聘回到天津美術學院的高老師要給自己的學生上完課,才能趕火車過來。本以為匆匆趕來的他會休息下,然後從容地接受採訪,信馬由韁地暢談自己的成就。然而並非如此,見到記者,高振恒一連抱歉地笑著説:“實在對不起,明天早上我還有課,所以今天晚上必須坐5點的火車再回去,我們抓緊時間,馬上開始聊吧!”

 

從黑白書法到無墨彩書

 

“現代書法”這一詞在當今的書法界仍然很少被提及,執著于現代書法研究創作的人也為數甚少,而高振恒發明的“無墨彩書”便是現代書法的一種發展。高振恒曾師從於黑白書法界的泰斗之一李駱公先生,而李駱公先生此前就一直在探索用濃淡墨法去表現書法作品,突破了傳統的中墨書法。高振恒在汲取了老師濃淡墨書法的精華之後,便開始尋求突破。

“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黑白電視到彩色電視,黑白電影到彩色電影,黑白報刊到彩色報刊,我們看到的很多東西都早已從黑白時代步入了彩色空間,在我看來,自古至今的黑白書法也應如此。”高振恒的“無墨彩書”就是在這樣的想法中得到了啟發。

想法總是想法,並非實踐。在實現無墨彩書的過程中,高振恒遇到的困難實在是不少。無墨彩書就是不用傳統的白紙黑字來表現書法作品,而是用彩色。這就要求,創作者要在普通的宣紙上先著色,之後在著好色的紙上用另一種顏色的墨汁書寫作品,或者用顏色先寫字再進行套色。稍有常識的人都會知道,這些工序如果想付諸在一張薄薄的宣紙上儼然不可能,因為宣紙的滲透性非常好,不同顏色同時著在一個地方,一定會相互影響。但是高振恒偏不信這個邪:“我原來是搞版畫的,對色彩和顏料都有一定認識,退休之後我就自己琢磨,能不能把以前用在版畫上的套色法什麼的運用在這裡。幾年裏面沒少做試驗,終於讓我給攻破了這個難題。”

就在高振恒剛做出些成績的時候,書畫界的同仁們對於他的創作出現了不同的聲音。有的説他不務正業,有的持懷疑的態度,有的表示支持和讚賞。“我就是喜歡做這個,誰説什麼也不管,我當時只相信堅持下去,就能成功。現在看看,果然是這樣。”

 

明信片引出的蘭花之愛

 

中國人對於蘭花的喜愛自古有之,蘭花被世人看作是修身養性的典範,是正直清高的楷模,是淡泊廉潔的化身,是芳馨為人的表率,被推為“四君子”之一。翻閱古籍,遍覽詩書,歷代文人無不咏及蘭花,至於古今畫家愛蘭繪蘭者,更是代不乏人,俯拾即是。高振恒也並不例外,除了無墨彩書,他對於畫蘭也頗有心得。

翻看著高振恒創作的《彩墨百蘭圖譜》,記者不禁被一幅幅色彩豐富,風格各異的蘭花所吸引。老師的“百蘭圖譜”可是名副其實的百種蘭花,絕對沒有重復,聊到這裡,老師神采奕奕,非常自豪地説:“我現在已經創作了100幅以上的蘭花,眾多品種的蘭花,我都畫過了。”

高振恒習字作畫,對蘭花的喜愛溢於言表。然而,高振恒對蘭花的喜愛,竟然是源於一張小小的明信片。這還得從幾十年前説起。那時的高振恒不過10幾歲,還是個在天津美院上學的孩子。一次有機會來中央美院看畫展,高振恒看完之後無意中來到展覽大廳旁邊的小商店,突然,一張印有蘭花圖案的明信片引起了他的注意,上面的蘭花秀美飄逸,精緻且帶有高潔之氣,高振恒一下子就被它吸引住了,“我那是第一次發現蘭花原來有這麼美,讓我眼前一亮。”而這一眼驚艷,讓高振恒與蘭花結下了不解之緣。

 

人生積累造就第三語言

 

在高振恒看來,臨摹是學習書畫藝術的第一步,也是奠定基礎的一步,“學習前人們留下的精華,將這些精華傳承下去。這些沿襲傳統的作品,是‘第一語言’。”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和一定的突破,這樣的作品可謂是“第二語言”。而圍繞傳統,進行更大的突破,乃至是徹底的創造,此謂之“第三語言”。

“如果完全延續傳統,而不加入自身的理解和創造,那藝術將永遠不能進步。”這麼多年來,高振恒在書法和彩墨畫上發揮了自己的創造性,這讓他覺得非常欣慰。然而,高振恒卻強調説,創造並不是憑空地想起什麼就做什麼,他要建立在紮實的積累上。就像他創作“百蘭圖”並非靠一天兩天的工夫,而是靠自年輕時就不斷地四處進行蒐集整理得來的。

“我年輕時經常去采風,北京、雲南、四川、福建,哪兒都去!我當時還在北京植物園裏面住過呢,就是為了觀察植物開花、生長的過程。”而在他40歲左右時,一次在巫山的采風經歷更是讓他終生難忘。當時,高振恒一個人來到巫山,當地的老鄉知道他要逆水而上到山裏面去采風,都勸他太危險不能去,因為經常會有探險的人到這裡來,但是很難安全歸來。可高振恒還是打定主意,一定要走一趟。“船底不停地被石頭撞著,水流很急,人跡罕至。而且,我還在江裏面看見了遇難者的屍體。回來之後,還真是挺後怕的。”

積累的過程也許是艱苦的,而積累下來的東西也許短時間內不會有用,但是這些積累不論是對於以後的工作、創作,還是對於人生來説,也許都是意義非凡的。“不要盲目言新,踏踏實實做人,一定要學會積累,這樣人生才會豐富。”高振恒如是説。

 

責編:雍莉

1/1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請您糾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