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豬吃青粗飼料是中國農村傳統的養豬方法,但是由於這些青粗飼料有季節性,質量不保證,並不適應現代的規模豬場。另一方面,我國生豬每年的出欄量基本上保持在6億頭左右,生産一頭商品豬需消耗糧食約350公斤計算,全年消耗飼料糧2.135億噸。可是,作生豬生産主要基礎日糧的玉米、豆粕,70%靠進口。因此,飼料價格的跌宕起伏,導致很多養殖戶陷入深度虧損。
劉艷芬,被養殖戶稱為“泥腿教授”,她用青草換豬肉的技術,無論是大養殖場還是小農戶都因為一把青草而受益。
她把從來不喂豬的禾本科植物皇竹草變成豬的飼料,既節省了成本,又生態環保;她將夏天高産的牧草通過發酵儲存起來,讓豬冬天有牧草可以吃;她推廣“豬——沼——草”的養豬模式,構建了生態循環鏈條。
牧草養豬可以節省10%-30%的飼料成本。如果節省10%的飼料,就意味著將節約成本300元以上,這讓養殖戶在低迷的行情下照樣能實現養豬盈利。
種草養豬,豬糞肥田,田肥草壯,壯草喂豬,這條環保高效的生態鏈,不僅有效緩解豬與人爭糧的情況,還能提高豬肉品質,保證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