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生點兵②辛棄疾
作家 張銳強
他是南宋愛國詞人,
吟罷《西江月》,再唱《滿江紅》;
木蘭花慢破陣子,水調歌頭沁園春。
他是南宋書生將軍,
萬馬軍中擒叛將,《美芹十論》謀抗金;
光復故國平生事,湖南創建飛虎軍。
他挑燈看劍夢吹角,帥才無奈做詞人。
敬請關注,《講武堂》2月8日10:18播出,
新銳作家張銳強深度解讀:《書生點兵》之二:辛棄疾。
主講人檔案:
張銳強
山東省作家協會簽約作家
長期致力於軍事歷史研究和文學創作
著有:《辛亥革命後》
《名將之死》
《戰車時代的戰爭》
《騎兵時代的戰爭》
《火器時代的戰爭》
《錢眼》等。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講武堂》。相信大家都讀過這些詩句,叫什麼呢?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説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説還休,欲説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這其中,對人生與生命的荒涼感嘆是多麼的深刻。
眾裏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多麼優美然而無奈的意境;廉頗老矣,尚能飯否;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多麼雄壯豪邁;稻花香裏説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又是多麼清新自然。
我們都知道,詞被被分為婉約與豪放兩派。豪放派的首領之一,便是這些詞句的作者,我們今天要講的辛棄疾。辛棄疾之所以名垂青史,主要就是因為這個本事,填得一手豪放詞,以文化名人的定位而享譽後世。但他本人如果能預見到這些,一定會憤憤不平,一定會有極其強烈的挫敗感。因為他自身的定位是能馬上建功的大將軍大元帥,能還我山河那個檔次的。然而壯志不得伸,只能當詞人,所謂詞壇飛將軍。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歷城人。屬於今天的濟南。濟南這座城市真是很神奇,豪放與婉約兩派的兩大領軍人物,辛棄疾與李清照都誕生在這裡。不過辛棄疾出生的時候,山東已經淪陷了,被金國統治了。
(1)辛棄疾出生時,北方已淪陷於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讚雖在金國任職,卻“人在曹營心在漢”,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暗自觀察山川地形,打探民心世態。辛棄疾親眼目睹了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複國雪恥的志向,內心澎湃著慷慨悲歌之士氣。
[公元1161年,金主完顏亮率軍六十萬南下攻宋,妄圖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他這次進兵聲勢浩大,大家都知道,最終敗在誰手裏,敗在一個書生手裏,叫虞允文。虞允文在採石磯排兵布陣,把金兵殺得大敗。吃了敗仗的完顏亮又遭遇政變,最終喪了命。他南侵期間,淪陷地區的百姓不斷地起兵反抗,在濟南府,耿京的力量最大。辛棄疾他也招了兩千多人前去投奔,給他當了掌書記,掌管文字紀要。次年,耿京就派辛棄疾,派他們幾個人南渡黃河,到達建康,拜見正在此地巡視的宋高宗。你想這樣心向大宋的忠臣,宋高宗肯定是求之不得,肯定很高興,馬上封官,耿京為天平軍節度使,辛棄疾為右承務郎,右承務郎是什麼官,是個九品的文散官,不是真正的官員,文散官。可是辛棄疾得回去復命,走到半道,走到海州的時候,江蘇連雲港這一帶,忽然接到噩耗,什麼呢,説耿京已經被叛徒張安國殺死。主將一去,隊伍肯定是散了,散去一大半。
這可怎麼辦呢?耿京已經死了,那邊又是敵佔區。繼續北上,肯定是一路凶險,不可能有好吃好喝的。辛棄疾畢竟是辛棄疾。他沒有就此掉頭,而是孤軍深入,抓住了叛徒張安國,押送回南宋,押回來了。
辛棄疾捉拿張安國的事很有意思。因為坊間流傳著不同的版本。其中以洪邁的《稼軒記》最為傳奇。説是辛棄疾帶領五十人,直接進入五萬人的金軍大營,將叛徒張安國當場活捉。這真可謂是萬馬軍中取上將首級,猶如探囊取物的感覺。《宋史》本傳也有類似的記載,但是他沒有“五萬人大營”這樣的數據。他説辛棄疾約著王世隆一同行動,趁著張安國跟金將喝酒,喝得醉意醺醺的時候,喝醉了,趁這個功夫,把他活捉的。但是也有史料記載這個史實的時候,沒有提及辛棄疾,只説了王世隆。比如《宋史》的《高宗本紀》。
(2)辛棄疾是否策劃實施過這次鋤姦行動?許多史料均有記載。因為跟他同時代的有很多人,比如朱熹都説過此事,可見此言不假。因為張安國當時已經當了金國的濟州刺史,辛棄疾策劃並且成功實施這樣一起深入敵境的行動,可以想見他的膽識與能力。這是他第一次表現出來非凡的軍事素養。那麼,辛棄疾的命運,是否因這次鋤姦行動而因此改變了呢?
辛棄疾入南宋以後,有個特殊的身份,叫什麼呢?叫“歸正人”,很難獲得重用和信任,尤其是剛開始,剛回來的時候。所以他只能當一些無足輕重的小官,這註定他不可能幹成大事,不可能成就大業。他體現軍事素養的舞臺是什麼,只能是口與筆。也就是投獻文章,出謀劃策。完顏亮死後,金世宗完顏雍上臺,北邊換屆,南邊也要換屆。不過北邊是血雨腥風的政變,南邊是和風細雨的禪讓。宋高宗決定退位,不幹了,讓養子趙昚走上前臺,這就是宋孝宗。
一般認為,宋孝宗是南宋最傑出的皇帝。在位二十多年,為岳飛平反,很想乾大事,想恢復河山。這種大環境,應該是正好適合辛棄疾的成長,他比較適合這種生態環境,政治生態環境,但結果不是這樣。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這中間的原因很多。
宋孝宗即位以後,起用張浚為江淮宣撫使,準備北伐。張浚是南宋著名的鷹派,名將岳飛和吳玠都曾經受他指揮。但宋高宗的國策是和平,所以岳飛被殺,張浚也長期被壓抑。現在換皇帝了,宋孝宗上了臺,想做事了,做點對得起江山社稷,也對得起自己的面子,所以他起用了張浚。這個江淮宣撫使,就相當於江淮方面軍司令員,開府于建康,司令部設在南京。有一種説法,説做掉張安國,就是張浚的要求,大概還要用叛徒的鮮血祭旗。後來辛棄疾找到張浚,給他出了個主意。嚴格説起來不是主意,而是一份北伐的戰略構想。
(3)辛棄疾作為從北方過來的人,熟悉金國的情況。金軍的戰鬥力的確不弱,但最大的毛病是什麼呢?調動比較慢,按現在的話説,缺乏快速機動部隊,用今天的話説,就是缺乏快速反應能力。辛棄疾是怎麼出謀劃策的呢?
辛棄疾的辦法,是“分兵殺虜”。當時宋金沿著江淮對峙,邊境線很長很長,兩邊都部署有雄厚的兵力。辛棄疾建議,宋軍先兵分四路,陸路分別由川陜、西京、淮北出兵,另外一路從海上出擊。但這四路人馬,都是佯動,都是疑兵,目的都是吸引金兵。等他們的主力麋集到這四個方向的時候,這時候在隱蔽中完成集結的宋軍主力,突然從薄弱環節北渡,直接攻擊哪兒、攻擊山東。山東等地很有多義軍,以及所謂的忠義人,人人都盼望王師。宋軍一旦開到,他們必定起兵響應,一定會做內應。這樣等金國反應過來,山東已經被宋軍拿下了,已經被別人控制了,已經成為宋軍的根據地了。我們都知道,山東離金國的國都,不過一千多裏。
這份戰役構想,是不是空想幻想,不切合實際呢?不是。它符合《孫子兵法》的很多用兵方略。避實擊虛,聲東擊西。它之所以切實可行,就在於它能達成戰術突然性,能出其不意。一般而言,開封洛陽宋人重視,為什麼?因為那是國都,是祖宗陵寢所在。有一個最基本的哲學命題,就是我是誰?我從哪兒來。開封兩都又離這兩個基本哲學命題最近,所以宋人非常關心它,一提起北伐,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剋復“二都”。岳飛那次近乎成功的北伐,目標也是這個。但是你能想得到,金兵也能想得到,他也不是傻子嘛,對吧。那些地方防守森嚴,很難攻下,攻擊山東不一樣,完全出乎金兵的意料,隔山打牛,相當於。
張浚雖然不是很高明。但是他畢竟還是有些見識。他聽了辛棄疾的建議,很贊同,可是雖然表示贊同,很無奈:“你説得很有道理,但我只受命一方,無法主導。”你什麼意思呢?好道理碰到了壞體制。我只是江淮方面軍司令員,你川陜的事情,西京方面;“海軍”,那我説了不算。我協調不了
張浚聳聳肩,把失望的辛棄疾給送走了。後來張浚主持的所謂隆興北伐,在戰史上也很有名,那就是什麼呢?就是符離之敗。宋軍十三萬丁夫在安徽符離集,就是那個以燒雞聞名的地方,符離集燒雞很有名,丟盔卸甲,一潰千里。一句話,那不是十三萬人,不是十三萬兵,而是金兵嘴裏的十三萬隻“燒雞”。
(4)隆興北伐的結果是符離集之敗,符離集之敗的結果是“隆興和議”。這份“和平協定”,要比起“紹興和議”多少有點改善,金宋由君臣之國改為叔侄之國,由“歲貢”銀由二十五萬兩、絹二十五萬匹;,改為“歲幣”銀二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多年積聚起來的十三萬人,換來的是什麼,換來的是每年五萬兩銀子五萬匹絹。這就直接導致辛棄疾的策略被束之高閣。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這就要説到他著名的文章,叫《美芹十論》。
“美芹”的典故出自哪兒,出自《列子》。那上面所有個鄉里人很喜歡吃芹菜,當地有個富翁,他不斷地向他隆重推薦,你快吃吧,好吃死了,非常好吃,不是一般地好吃,把芹菜形容得幾乎是世間第一美味,比猴頭燕窩都好。富翁胃口被吊得老高,吃一口,馬上就吐了,受不了。從此以後“美芹”或者“芹獻”,就成了什麼呢?成了個典故,要向別人推薦自己很喜歡但是微賤的東西就説它是“美芹”’“芹獻”。辛棄疾貌似謙虛,其實非常自信。他這個《美芹十論》文章共分十個部分,分為什麼呢?分別是審勢、察情、觀釁、自治、守淮、屯田、致勇、防微、久任、詳戰,“其三言虜人之弊,其七言朝廷之所當行”,每一部分都立論精當,可謂字字珠璣,極有見地。
《美芹十論》總體有可分為兩個層次。首先是可戰,其次是如何戰。咱們先説可戰,辛棄疾詳細分析敵我形勢,認為金國雖然地域遼闊,但並不牢靠。他們統治殘酷,淪陷區的百姓誰甘心當亡國奴,是吧,喜歡當漢奸的人畢竟是少數,他們一直心向朝廷。只要王師一到,他們必定高舉義旗,起兵響應。名將魏勝就是個例子。魏勝這個人他後來被列入《中興四將傳》,跟劉錡、岳飛和李顯忠齊名。他就是個例子,心向王室,願意恢復,願意接受大宋的統治,大宋領導得好,我喜歡。其次,他説不能拘泥于歷史,歷史上有個説法,大家一個普遍的觀點所謂“南北有定勢,吳楚之脆弱不足以爭衡于中原。”也是奇怪,歷朝歷代,只要南北分裂,總是北方平定南方,時間長了、事多了,大家都形成了這樣的心理定勢。但辛棄疾他不從屬,他不贊同,他覺得不對,不是這樣子,這也不是他自作主張,他有過詳細分析,他怎麼分析的,他説“古今有常理,夷狄之腥穢不可以久安於華夏。”南宋雖然偏安一隅,但你只要勵精圖治,完全可以恢復。最終的結果證明,你從短期效應看,吳楚不能與中原抗衡的觀點是對的,就是説短期看吳楚確實不能與中原抗衡。但是從長期看,最終還是辛棄疾的觀點正確。元朝也好清朝也罷,都是例子,對吧。
其次也是問題的核心,那就是應該如何戰。辛棄疾認為,你要想劃江而治,必須守住淮河。所謂守江必守淮。淮河在長江以北,從軍事上來説,你需要戰略縱深,更何況你還是立足於恢復。辛棄疾他之所以這麼説,是因為宋高宗和議之後,就是紹興和議之後,曾經放棄淮北。當時韓世忠他的司令部本來設在楚州,也就是今天的江蘇淮安,可是收繳三大將兵權之後,他過去的司令部也得南移到鎮江,最終南移鎮江以後,這一點還成了殺岳飛的罪名,説這是岳飛幹的。辛棄疾他堅決反對這種做法,力主戰線前移。他認為你守住淮河,核心有于五個戰略要點:襄陽、濠梁,就是臨淮關、和州,安徽的和縣、揚州和山陽,山陽就是淮安,也就是前邊説的楚州
(5)養兵肯定要耗費錢糧,怎麼解決呢?史上經常用屯田的辦法。但是派軍隊屯田效果並不好。為什麼效果不好,因為和平的時候讓軍隊種田經商,搞生産經營,打仗時又讓人去拼死冒險,身兼兩職,舒服日子一旦過慣了,有些人就不願再去拼命。這樣的兼職誰願意幹?那麼,辛棄疾又是怎麼謀劃的呢?
辛棄疾建議,以“歸正人”作為屯田的主力,主要讓他們屯田。同時請求朝廷,你對“歸正人”要推心置腹,你要真正信任他們,不信任他們不行,你信任才能激勵他們更多的人回歸。當時宋軍的弊端很多,比如文臣不知兵,武將因而驕縱,怎麼辦?辛棄疾建議你倣造唐代的監軍制度,派文臣到部隊任什麼呢?任參謀,不是任監軍,他跟武將不相統攝。這樣一方面可以歷練文人,另一方面又能震懾將軍。同時還有及時,足夠地封賞士卒,最大限度地調動士氣。恢復是個長期的事業,上上下下都要有足夠的耐心,不能指望立竿見影,不是把它搞成一錘子買賣,偶爾受挫立即撤換大臣,你要給他們時間,讓他們“久任”。
最能體現辛棄疾軍事素養的,是最後一條,叫什麼?叫“詳戰”。
一般認為,恢復要從中原開始。那裏不僅是故都,是祖宗陵寢所在,另外我們都知道有個成語,叫問鼎中原。好像佔據中原安天下,但辛棄疾不這麼看。他認為全局的核心在於山東,上面已經説過。不得山東則河北不可取,不得河北則中原不可復。人們老説用兵如常山之蛇,是吧?擊其首則尾應,擊其尾則首應,擊其身則首尾俱應。説得很好聽,辛棄疾説我直接攻擊他的腦袋,我擊其首則死矣,我直接打則打死了,尾巴雖然回來救援,又有何用?沒用啊,他還是建議,先出四路人馬佯動誘敵,最終直取山東。
(6)辛棄疾這份詳盡的戰略構想,命運如何?結局如何?宋孝宗不是一心想恢復嗎?試圖要做點實事嗎?辛棄疾是不是會立即獲得賞識重用呢?
很遺憾,沒有。因為當時宋金再度和議,政治氣候已經變,大環境又變了。
我們知道,完顏亮南侵戰敗,立大功的是誰?是書生虞允文,他在採石磯,也就是安徽當涂的採石磯,大敗金軍,直接導致了金國的政變。後來虞允文當了宰相,跟宋孝宗真可謂是君臣一氣,志同道合。這時候辛棄疾又有了面聖的機會,跟皇帝能直接交流,跟宋孝宗。這時候應該是辛棄疾的機會,他的計策應該被朝廷採納了吧?應該聽他的吧。很遺憾,還是不行,還是沒有。而且這次的錯過更有意思,是什麼意思?是辛棄疾跟宋孝宗的意見仿佛掉了個個兒,宋孝宗要打,辛棄疾不同意打。
嚴格地説,辛棄疾不是不同意打,而是反對“浪戰”。打仗不是小事,牽扯到國家安全百姓生命,要有長期謀劃,做精心的戰爭準備。但是宋孝宗很著急,他恨不得就馬上就把地圖換個顏色,直接把自己的國旗插到北京,知兵的辛棄疾當然不能答應,當然不能贊同。《宋史》本傳原話是這麼説的:六年,孝宗召對延和殿。時虞允文當國,帝銳意恢復,棄疾因論南北形勢及三國晉漢人物,持論勁直,不為迎合。什麼意思,我不順著皇帝的心意説話。
辛棄疾這種嚴謹的態度,“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的態度,再度表明他是真正的深通兵法,真正知兵。《孫子兵法》開宗明義不就是這句話嗎?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後來辛棄疾再度給虞允文上書,這就是著名的《九議》。其核心跟《美芹十論》基本相同。當然這也可以想象,戰略構想必然是相對固定相對成熟的,不可能今天一個點子明天一個主意,今天一個點子明天一個主意,那肯定不是好點子不是好主意。辛棄疾針對當時的朝堂氣氛,主要提出了三點看法:核心要義,就是不要急於報符離之敗的仇,不能著急,分清先後秩序輕重緩急。這些觀點幾乎對宋孝宗來説,辛棄疾的這些觀點等於像什麼呢,就是兜頭一瓢冷水,就是這個感覺可以想見那只能是不了了之。
(7)公元1180年,辛棄疾由湖南轉運副使,升為湖南安撫使。,南宋時省一級的行政機構有四個長官,彼此不相統屬,但互相牽制。辛棄疾這個安撫使又稱帥司,主管軍民大政;也就是説安撫使最重要。辛棄疾出任湖南安撫使,已是正兒八經的方面大員。這在辛棄疾的軍事生涯中,最有傳奇色彩的,就是創建飛虎軍。不過飛虎軍的營房,基本可以説是個違章建築。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他任職湖南以後,發現這裡也不太平,盜匪嚴重。所謂盜匪,其實都是走投無路的平民百姓,沒辦法嘯聚山林的。官逼民反,差不多就是這個意思,人家沒法兒安居樂業,盜匪成群,你又無兵可用,他決心重新組建一支軍隊,叫“飛虎軍”。
這個計劃肯定要上報,要報批,皇帝剛開始是同意的,宋孝宗剛開始同意。你同意,辛棄疾馬上就幹,馬上行動,五代的時候有個叫馬殷的割據長沙,留下的舊營壘,辛棄疾把它用上了,當了營寨。大旗一豎,很快就招來步兵一千多,騎兵一百六十多,差不多相當於兩個騎兵連。但是招兵買馬,你得有經費。有錢男子漢,無錢漢子難嘛。這個問題怎麼解決?開源節流。在這以前,宋軍幾乎全都做買賣,部隊經商,除了岳飛的“岳家軍”。我們知道張俊貪財,他做買賣很正常,韓世忠的“韓家軍”也不例外,“韓家軍”雖然很能打,他做生意很厲害。但是如今都是老黃歷,這樣的軍隊經過整編,去掉個人私家色彩,全部歸入“三衙”,什麼三衙?叫:殿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和侍衛親軍馬軍司。現在我們叫陸海空三軍,那時叫三衙。意思是説軍隊不是你們自家的,什麼岳家軍、韓家軍,都是歸皇帝的,皇帝是總司令。辛棄疾創建飛虎軍,歸入步軍司的序列,但是由湖南具體指揮,放在湖南用。老部隊他都有經費來源,你剛組建新軍,你得從頭開始,經費問題辛棄疾你得自己解決,啟動經費你得有。
詩人都喜歡喝酒。至少在詩中喜歡。辛棄疾寫喝酒的詩詞很多,他的眼睛裏也盯住了酒。在這之前,酒是可以私人經營的,繳稅就行。但是為了籌建飛虎軍,辛棄疾下令改為榷酒。什麼意思呢?官方壟斷經營,私人不能經營了,私人作坊啊不能幹這事,就這樣,很多人喜歡喝酒,喝酒的多,稅多,所以他的經費就有了保證。
經費有了,那就加緊幹吧。但他正幹得起勁,上頭來了阻力。怎麼回事?樞密院裏有人反對。宋代是樞密院掌管軍隊,在兵部之上,類似中央軍委,或者説相當於國防部跟總參謀部。他們不同意另外再組建飛虎軍,就老跟宋孝宗提意見,他們這些人在皇帝身邊,天天説,皇帝耳根子軟,馬上降下金牌,叫御前金字牌,緊急叫停。叫辛棄疾不能幹了。
(8)懂得歷史的人都知道,御前金牌。岳飛的北伐大業,就葬送在御前金牌上面。金牌的分量,辛棄疾肯定很清楚,他是朝廷命官,他會不知道規矩嗎?怎麼辦呢?辛棄疾是不是也像岳飛那樣,乖乖地執行命令呢?
不是。辛棄疾決定來個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他收到金牌以後,秘而不宣,不説反倒加緊時間趕工期。怎麼個趕法?很多辦法,建設不是需要石料嗎,長沙城北有個駝咀山,那地方巨石林立,可以開採石頭。辛棄疾就發佈告示,允許“僧民以石抵罪”,你犯了輕罪開採石頭拿石頭抵罪,當然罪行輕重跟石料多少是有關的,你真正罪大惡極的肯定也不在此列,殺了人了也能這樣拿石頭定罪?
就這樣,不出一個月,營房全部建起來,全部建成使用了。這時候辛棄疾趕緊寫了一份報告,很詳細的報告,營房的圖樣,修建的詳細開支,具體經過,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併呈送給皇帝。一併上奏了,呈送給皇帝,生米已經煮成熟飯了,還能怎麼辦,那只好這樣子了。
辛棄疾此舉,他這麼幹可以説膽大妄為。這樣的人他只能出自哪兒,只能出在孝宗朝,孝宗時代可以,也只能出自文官,文官可以。否則難免有殺頭之患。宋朝最怕武將跋扈不聽命令,不是要造反嗎,這支飛虎軍後來屢立戰功,對國防和地方治安都起了積極作用,辛棄疾也因此名垂青史。可是我們要説當時的爭議確實不小。他們認為湖南已經有軍隊了,有兵了,不是沒有兵,你要覺得不行,戰鬥力不強,你可以好好訓練嘛,可以從新打造嘛,練一番,你完全另起爐灶組建浪費多少軍費?這個觀點你不能説錯,但卻是典型的不知兵的文人思維,都是書本理論,絕對理論狀態下的這樣的一種觀點,絕對理想狀態下的觀點。但是你大凡名將,他都要求什麼,要求一支能得心應手地指揮的軍隊。要達到什麼程度,要達到如身使臂,就像身體指揮胳膊,如臂使指,胳膊指揮手指的感覺,必須有這樣一支部隊才行,這樣一支部隊握在手裏他才能幹成事,才能打仗,才能打勝仗。要達到這樣的情節,你只能重新組建,練不出來,那些不好的軍隊就是夾生飯,夾生飯就是夾生了,再也做不熟了。明代的戚繼光就是例子。辛棄疾這樣實在是沒有辦法,他只能這樣。如果他想乾大事幹成事,幹的話,只能這樣。
(9)辛棄疾知兵。他曾經預言,金國六十年以內一定要滅亡。金國是中國的憂慮,中原的憂慮、宋朝的憂慮。果然六十二年後,蒙古騎兵吞併了金國,並最終攻破南宋的半壁江山。但辛棄疾的知兵,不僅僅在於這種戰略預見,更在於他反對什麼,他反對倉促速戰。他雖有出色的才能,但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官場上立足。
辛棄疾有見識也有膽略,因而也敢幹。換句話説有主見,主意大。這樣的人,很難在朝堂生存。朝堂上,誰適合生存,唯唯諾諾的人,所以他在南宋一直不受重用。創建飛虎軍之後不久,便有言官彈劾他,罪名很嚇人,很大,什麼“姦貪兇暴,帥湖南日虐害田裏”,每天都幹壞事,“用錢如泥沙,殺人如草芥”。辛棄疾獨斷專殺,估計是有的,將軍施行鐵腕統治,在所難免;但是貪財之説很不靠譜。為什麼呢?他死之後,家無余財,他要能當得上貪字,那貪官們估計都會笑掉大牙。
辛棄疾一再出任安撫使這樣的方面大員,最終還要讓當他當更大的官,什麼官,叫樞密都承旨,類似于軍委秘書長,但他的策略一直不被採用,不被重用。有將近二十年的落職生涯,不能當官,貶官了。二十年,人生能有幾個二十年?他的大好年華和滿腹經綸,都被這樣無端消磨。他有一句詞寫得很是沉痛,叫什麼呢?叫:味無味處求吾樂,材不材間過此生。寫這個詞的時候,辛棄疾已經明白了,自己空懷抱負,但這輩子也就這樣了。據説辛棄疾臨死的時候,還高呼殺賊,正所謂死不瞑目抱憾終身。
好,今天先講到這裡,下面進入網友互動環節。
有網友問,辛棄疾是如何做到五十人從五萬人的軍中取張安國的首級的,能否具體描述一下這段傳奇。是辛棄疾策劃得當還是武功高強。
這個事實是怎麼回事,有三個記載彼此是有矛盾的,我只能簡單説。我估計實情是這樣的,就是説在其中一種歷史記載是這樣的,辛棄疾和王世隆是一起到濟州去找張安國,張安國那時候不已經當了濟州刺史了嗎,説要找他談談。張安國上當了受騙了。覺得這些人是不是也是來棄暗投明的,也投降,也想來當官的,就失去警惕見他們了。這時候他們有局部優勢,趁他不防備,張安國不防備,失去警惕的時候把他抓走了。這樣記載,這樣的説法應該是比較可信的。
還有網友問,辛棄疾與著名思想家陳亮的交往頗具武俠色彩,老師能否講講這段伯牙子期式的友情。
辛棄疾跟陳亮他們之間的友情的確是偉大的友情,是志同道合的友情,當時沒有同志的概念,如果有同志的概念,那他們就是同志之間的偉大友誼。他們兩個人之間有唱和的作品,這個唱和的作品記述他們的交往就記得很詳細,他們的鵝湖相會確實很能打動人。根據記載他們兩個在鵝湖談的非常高興,陳亮在這兒住了十好幾天,等他已經走了,辛棄疾又捨不得,騎馬去追,追到半道他想抄小路就追,人家已經走了,抄小道也得追,他知道一條小道,從那個小道去追,結果正好大雪封山,車馬走不動,沒辦法,只好停下來。他們兩個人之間就是有這麼深的友情,我想他們為什麼有這麼深的友情呢,因為他們志同道合,他們政治觀點一致,他們都主張對金用兵,都主張恢復山河。他們真是的的確確是這樣的同志。
還有網友問,很喜歡辛棄疾的詞,老師能否簡單地講講他的文學成就。
我也很喜歡辛棄疾的詞,對於一個詩人,或者詞人,他們偉大不偉大我有一個個人的判斷,就是什麼呢?就是你有沒有作品有流傳性,有沒有詩句有流傳性。像李白有個床前明月光,能流傳,這就完了,這就説明他很偉大。如果你所有的東西,所有的作品都是淩空高蹈、不食人間煙火的,沒有煙火氣的,完全都沒有流傳性的,那它恐怕不是一流的詩。如何評價辛棄疾的文學成就呢,我想有很多標準,比如説他的題材廣泛,意境闊達,像這些都是很好的評判標準,但是在今天這個講座談這個不是特別適合,也沒法兒深入展開,我想要評價他的作品只有一個方面來衡量就可以了,什麼方面呢?也就是説他是豪放派的掌門人之一。掌門人,你想想他的“武功”多高強吧。
好,辛棄疾我們先講到這兒,下面一講我們要講一個人,這個人是誰啊?這個人是個明朝人,他有什麼本事呢?他也是個文人,他也有一個本事就是挽救朝廷挽救整個國家,這個國家的皇帝當俘虜了,敵人打到北京城來了,他組織人把敵兵擊退,讓國家穩定下來,這個人是誰呢?這個人就是明朝的民族英雄于謙。
好,今天先講到這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