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軍事頻道 > 講武堂官網 >

《書生點兵》之一:范仲淹

發佈時間:2014年05月09日 14: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 | 手機看新聞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完整視頻 完整視頻
channelId 1 1 1

    書生點兵①范仲淹

    作家 張銳強

    他是北宋著名文人,咏物抒懷,冠絕古今;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政清廉,體恤民情。

    他經略陜西,號令嚴明;屯田久守,白髮出征;

    他文韜武略,革除弊政;數度被貶,一片丹心;

    塞上秋思徵夫淚,將軍原來一書生。

    敬請關注,《講武堂》1月25日10:18播出,

    新銳作家張銳強深度解讀:《書生點兵》之一:范仲淹。

    主講人檔案:

    張銳強

    山東省作家協會簽約作家

    長期致力於軍事歷史研究和文學創作

    著有:《辛亥革命後》

    《名將之死》

    《戰車時代的戰爭》

    《騎兵時代的戰爭》

    《火器時代的戰爭》

    《錢眼》等

    觀眾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講武堂》。我們都知道這篇文章,叫什麼呢?叫: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

    這就是《岳陽樓記》,這篇文章真是冠絕古今,千年之後讀來,內心依然有震撼的感覺,有洗禮的感覺。中國知識分子精神的最高境界就是心憂天下。就是這篇《岳陽樓記》。這篇文章誰寫的,它的作者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宋代的文學家和政治家范仲淹。

    我們知道宋代已不是詩的黃金時代了,所以范仲淹的名詩確實不多,但這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詳: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裏。這首詩也是心憂天下的主旋律作品。那范仲淹他是不是就是一個整天皺著眉頭滿臉嚴肅的老學究老夫子呢,也不是,他還能寫出這樣讓人柔腸寸斷風格婉約的詞句:

    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殘燈明滅枕頭欹。諳盡孤眠滋味。都來此事,眉間心上,無計相回避。

    李清照有一句詞很有名,叫“才下眉頭,卻上心頭”,她是脫胎于范仲淹,受了范仲淹的影響。

    南宋的時候對范仲淹有這樣的評價,説本朝人物,以仲淹為第一。元代有這樣一個評價,説:千百年間,蓋不一二見。這麼高的評價是因為什麼呢?是因為他的文才,他的政略嗎?可能是,但不完全是。我想這其中有很大的原因,在於范仲淹出將入相,在朝堂上我能把握政局,到了邊境我還能跟敵軍抗衡,我還能打,西夏騎兵你不是厲害嗎,你不是來無影去無蹤嗎,飄忽來去的騎兵,你對范仲淹就是沒辦法。這個人就是這樣一個奇才。

    (1)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和文學家。他作為宋代少有奇才,工於詩詞散文,文辭秀美,氣度豁達。他的“先天下人之憂而憂,後天下人之樂而樂”為千古佳句,也是他的人生寫照。范仲淹出生於蘇州吳縣,在“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美譽裏,他經歷了怎樣的童年,又有著怎樣的遠大抱負呢?

    童年很不幸,很小的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改嫁,他跟著母親就嫁到了山東鄒平的長山鎮。我們知道有個成語叫斷齏畫粥,這個成語它的主角就是范仲淹。説他那時候寄居在廟裏求學,沒錢吃飯,每天煮一鍋,煮稠一點,稀飯煮稠一點,凝結後切成四塊,早上兩快,晚上兩塊。然後把蔥姜搗碎,蘸上醋汁下飯,就是菜。可是雖然那麼窮,他卻不貪意外之財,不該拿的不拿。他發達之後,有一天忽然接到這個廟裏的和尚寄來一封信,説我們要翻修寺廟,范大人您支援支援我們吧。范仲淹就給他們寫了一封回信,和尚們拿到這個信就感覺很失望,為什麼很失望呢?還沒打開就很失望,為什麼?因為我們知道當時他可沒有匯款單也沒有銀行轉賬,你要支持我那就來實在的,要麼金銀要麼絲綢,都得有實物。你光一封信,那肯定不行,口惠而實不至嘛。結果一打開裏面還真有寶貝真有黃金,范仲淹告訴他,你把哪兒哪兒,那地方有個地穴你把它挖開裏面有黃金,夠了。這個和尚過去一看,挖開一看還真是這樣,怎麼回事?范仲淹通神嗎?不是。就是他當年偶然之間見過這個地穴的黃金,看見了。但是他覺得這不是我的東西,我窮,不能要啊,他給埋上了,范仲淹就是這樣一個人。

    後來他到應天書院去學習,我們知道宋代有四大書院,應天書院其中之一。現在的大學號稱什麼211、985,那你要比起應天書院當時的規矩,那可是低多了。有一天,宋真宗到應天府去朝拜祖師殿,宋代不是普信道教嗎,信道,有很多學生跟著老百姓湊熱鬧,去看皇帝,皇帝來一趟不容易對吧,輕易見不到,我們去看一看,反正不要門票。但是范仲淹不去,同學都很奇怪,你為什麼不去,范仲淹不緊不慢,皇帝嘛,將來總有機會見,言外之意我將來當官了天天跟皇帝在一起,我現在去看嗎?你看這就是境界的差別,那些看熱鬧的人,絕大多數肯定都沒有出息,至少不如范仲淹,他們已經完全被歷史淘汰淹沒了。

    (2)范仲淹27歲考中進士,初入仕途,就顯示了他的品德和才能。後歷任大理寺丞、

    秘閣校理、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曾做過泰州,楚州等十幾個地方的地方官。在擔任地方官時,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築“范公堤”, 架 “范公橋”,修“國防路”。他智謀過人,文武兼備,無淪是在朝主政,還是出帥戍邊,均係國之安危,民之重望。寶元元年,也就是公元1038年起,党項族首領元昊,突然另建西夏國,自稱皇帝,並調集兵馬,侵襲宋朝邊地。面對西夏的挑釁,朝廷內主戰主和莫衷一是。此時,已年過半百的范仲淹,被推到了這個是非之地。臨危受命,朝中許多官員不免懷疑,這一介書生,能行嗎?

    范仲淹52歲,這時候他奉命到達西北前線。當時剛剛這兒打了一場大敗仗,三川口之敗,朝廷就派夏竦為陜西都部署兼經略安撫使,駐紮在西安,韓琦和范仲淹作為他的副手。韓琦負責涇原路防務,駐紮在甘肅平涼,范仲淹負責鄜延路防務,司令部設在延州,也就是今天的延安。

    這時候,延安剛剛經歷過戰火,可以説硝煙未盡,糊味都還能聞得到。這是怎麼回事呢?元昊率領大軍來進攻延州,但是宋軍主帥叫范雍,他中計了,中了敵人的詐降計,結果宋軍的好多外圍據點,比如金明寨、安遠寨、塞門寨、永平寨,詐降的人裏應外合,都給它拿下來了,你外圍的據點沒有了,那延安肯定直接受到威脅。但這時候城防空虛,主力上哪兒去了,主力叫范雍派去了,派出去增援保安軍,也就是今天的陜西省志丹縣。其實那是元昊的聲東擊西,這時候范雍沒辦法了,趕緊下命令你趕緊回來救援。宋軍的兩個將軍叫劉平和石元孫趕緊帶兵朝回跑,跑到三川口,安塞東部一個地方叫三川口,那就是延川、宜川和洛川它的交口的地方,結果跑到這個地方不能跑了,為什麼不能跑了?碰到埋伏了,戰鬥打得很激烈,但是宋軍後陣有個將軍叫黃德和,這個人不戰而退,導致全軍的潰敗。

    (3)宋朝由於多年無戰事,邊防不修,士卒未經戰陣,加上宋將無能,延州北部的數百里邊寨,大多被西夏軍洗劫或奪去。這是元昊自稱帝以來,對宋軍取得的第一次大捷。隨後西夏軍圍攻延安整整七天,後來因為大雪才撤軍。這時候朝廷把范仲淹派來,可見對他非常倚重。書生意氣的范仲淹,能帶兵打仗嗎?能收拾得了這個爛攤子嗎?

    毫不誇張地説,拿《出師表》的話説,范仲淹就是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他來了以後發現這個地方真是一郡殘破,用他自己的話,就是“戎馬之後,原野蕭條”。知州張存心力憔悴,説母親老了,你把我調回去吧,他母親可能也真老了,可能也身體不好,但你這時候選擇退出肯定是意味深長,但是范仲淹沒有留難,要走就走吧。他上表朝廷説那我就堅持兼職延州吧,延州之州我也兼任,一肩挑,朝廷也批准了。我們也看出來了,范仲淹是準備在那兒紮根的。不弄明白不走人,那你得有策略,他是什麼策略?按照一般的理解,那迅速集中優勢兵力,一鼓蕩平,一勞永逸,以竟全功。給皇帝摔個小炮仗看看是吧。

    范仲淹會這樣嗎?

    這種觀點,在當時其實是主流。北宋是中原王朝,我天朝大國,你雖然統治面積,國土面積在歷朝歷代中排名最靠後,但我天朝大國的華夏正坐的思想根深蒂固,你西夏剛剛崛起,你扇了人家這麼響亮一個耳光,你朝堂中的大臣那肯定是個個義憤填膺,主張兵分五路,分進合擊,把元昊一把掐死。在他們眼裏,西夏你才多大點地方?你有多少人力多少物産,你GDP才多少啊?你夠我們一個零頭嗎,敢跟我們叫板?我傾巢而出,我壓也要把你壓死。

    所以那段時間,朝堂上下那些愛國中老年很興奮,跟打了雞血似的,力主用兵。范仲淹要是也持這種意見也可以理解,主流嘛,要那樣的話就不會有“本朝人物以仲淹為第一”的評價,就不會有“千百年間蓋不一二見”的評價。范仲淹不主張進攻,尤其反對立即進攻。他堅決主張積極防禦。什麼道理?范仲淹對敵我雙方的實力,有清醒的判斷和衡量。比起西夏,宋軍兵力絕對佔優,但問題在於承平日久,宋軍已經缺乏“宿將精兵”,不能打。部隊養了很多庸人,很多人甚至不能騎射,騎馬射箭都不行,還打什麼仗啊。所以每次作戰,都會西夏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這時候兵力再多沒用,GDP再高沒用,你只能比將帥方略,比單兵素質。這就跟足球籃球一樣,後備力量再雄厚,你場上只是十一對十一,五人對五人。實力雄厚,GDP多少倍,神馬都是浮雲。

    不光是這個,宋軍還有一個短板,是什麼呢?就是後勤補給。遠距離寬正面大縱深地全面攻擊,宋軍要穿越沙漠等荒涼地帶,缺乏人煙水草,補給線又長,耗費大不説,還不安全。所有這些都決定了大決戰沒有可操作性。怎麼辦呢?只能是積極防禦。核心在於八個字:屯田久守,堅守進逼。

    (4)范仲淹的戰略構想,看來很有點消極,甚至有點跌份,有點丟天朝的面子,其實不然。范仲淹的策略其實很積極,立足點和出發點,都是時刻準備作戰。他採取了很多措施,以提高部隊的戰鬥力。那麼,這位一躍而成為“方面軍司令”地方官,又是怎麼做的呢?

    主要有這幾個方面。

    第一是改組編制。宋軍的沿邊武將有很多級別,有總管、鈐轄、都監,級別不一樣,分別領兵一萬、五千和三千人。官職不一樣領兵不一樣,很正常。荒唐之處在哪兒,每逢臨陣,總是逼迫官小的先出戰,官兒大的帶領精兵,反倒逗留不前。這真是官本位國家的特色,我們不妨命名為大宋特色。可是你想想,當敵軍的大刀揮起來的時候,他會考慮對手的級別高低嗎?不一樣牽一髮動全身嗎?刀砍在你哪個部位都會讓你受傷,只要砍的不是腦袋,不是心臟。當然腦袋心臟你也砍不著,它在哪兒,遠著呢,在開封嘛。

    范仲淹檢閱麾下的全部人馬,淘汰老弱,老弱不要了,剩下的精兵一萬八千人,分為六隊,每隊三千,由都監統率。規定一旦戰火燃起,根據任務輪流出戰,不分級別高低,輪流出,輪流戰。

    其次是幹什麼,強化訓練。訓練不足的軍隊,士兵不是士兵,是什麼,是靶子。范仲淹下令,每隊選兩個指揮使專門負責訓練。每營挑選二十五名勇敢健壯的士兵擔任教頭,教頭這個字眼我們都很熟悉。《水滸傳》裏的林沖八十三萬禁軍教頭。任務都是一樣,指揮訓練,負責訓練。他們要把自己的弓弩和短兵器練好,學好學精之後,每一個人負責教十個兵,把他們全帶出來。范仲淹特別重視士兵的全面作戰能力,規定弓箭手必須學會短兵器,以備不時之需。

    第三是什麼?是嚴肅軍紀。歷朝歷代都有貪官。只要權力不受約束不受監督,沒有監督,貪污就必然嚴重。宋軍中這種現象肯定也少不了。因官長剋扣軍餉,部隊有人鬧餉。范仲淹查實之後,幾個剋扣糧餉的官長就地處斬,&&鬧事的四個士兵,也同時正法。

    第四是幹什麼,是加強協同。宋軍有個規定,西夏針對某一路宋軍發起進攻以後,其餘的各路人馬必須馬上起兵相應。但是這些策應人馬,往往是幹什麼,虛張聲勢,隨便找個地方劫掠一番,回來就報功,我打贏了,我策應。現在范仲淹規定,這些做法不行了,行不通了。策應部隊你必須攻擊西夏的要害城寨,你必須將他們打痛,真正起到策應的作用。否則什麼,軍法從事。

    第五是改進命令。我們知道,宋朝對軍隊控制得非常嚴非常死,因為他們的“大老闆”是什麼,是通過兵變而來的黃袍加身,所以別人如法炮製,這個報應落到自己身上。他們對軍隊控制到何種程度,將軍出征之前,朝廷皇帝就頒布一個陣圖,你必須按照這個陣圖打,按照這個行軍布陣,你膽敢改變,不一定人頭落地,但是你至少得給皇帝一個説法。你打贏了還好,你打輸了怎麼辦,誰負責。所以將軍都很為難,我不敢根據形勢變更

    第六也是最核心的一點,叫什麼,叫屯田久守。

    陜北人口稀少,因而顯得土地很多。由於戰亂,大量的土地撂荒。老百姓想種也不敢種,有些地方朝廷不允許種,寧可撂荒,以免資敵。你種好了,糧食不給他們了嗎。要想屯田,首先得改善敵我態勢,你有辦法種才行,把土地先控制起來才能種,怎麼操作呢?就恢復城寨。

    (5)延州周圍,過去有很多外圍堡壘,但在西夏的侵犯中相繼失陷。要想強化延州的守衛,必須將那些堡壘一一恢復,重新構築起完整的防線。范仲淹積極採納部將的意見,修復了金明寨和萬安城,又派名將狄青等人,先後收復修復了塞門寨、豐林城、承平寨、南安寨等軍事要點。在范仲淹主政期間,宋軍最大的動作是什麼呢?

    是派種世衡修築了青澗城。

    種世衡是北宋名將,大名鼎鼎的种家將發端于他。《水滸傳》裏面很多人經常提到,一再提到老种經略相公和小种經略相公,老种經略相公是他的兒子種諤,小种經略相公是他的孫子種師道。他們是世代守邊。延州東北兩百里的地方,有寬州舊壘,過去叫寬州,現在已經廢棄了,廢棄了很久。種世衡建議在那兒築城,一來改善延州的防禦,二來也可以就近得到河東的糧米,三還可以威脅西夏的銀州與夏州,離它近。范仲淹覺得很有道理,馬上讓種世衡去幹,種世衡到了以後,一邊是抵禦進攻,一邊加緊修城。但這個地方缺水,挖了一百五十尺,才挖到石頭,先前都是黃土。大家都説這地方石頭挖不透,沒有水,不可能。種世衡下令,説這樣吧,你挖一筐石頭出來,我給一百文錢,用這個辦法,最後果然有泉水汩汩滔滔出來了。後來這個城市就命名為清澗,今天還叫清澗。

    清澗修築完工以後,范仲淹下令開墾荒地一千頃,招徠農人耕作商人行商,很快就積聚起了人氣,成了個城市了。役工的工作很辛苦,怎麼提高他們積極性,范仲淹為他們奏請了“醬菜錢”,增加了補貼,各個修復好的城寨周圍,也鼓勵屯墾,招募流民,給他們提供貸款。這樣最大的好處是逐步前移防線,進逼西夏,同時並不突然增加兵力和補給。宋朝的國力遠遠高於西夏,GDP應該這樣發揮作用。

    (6)范仲淹在延州,跟西夏沒有發生大的戰事。這樣雄才大略的書生,你能説他不知兵,不懂得軍事嗎?可以説,范仲淹是真正領會了《孫子兵法》,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精髓!只知道上陣拼殺,那叫匹夫之勇。當宋夏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再回頭去看這段歷史,范仲淹的策略構想,可謂來之不易,因為他要頂住方方面面的壓力?

    他不打所謂的政治仗。什麼叫政治仗?就是顧及領導面子,順應領導心情的,叫領導開心的嘛,叫政治仗。隨著西北前線形勢的穩定,宋軍兵力的加強,宋仁宗慢慢改變了態度,他急於求戰建功。與西夏決戰。行不行,一錘子買賣,一勞永逸算了。為此他特地派范仲淹的知己叫尹洙,給范仲淹做思想工作。可是儘管這樣,尹洙在延州逗留了二十天,到底也説服不了范仲淹。

    我們證明范仲淹正確的這個論據,確實太昂貴了,一萬多條生命。好水川戰敗,因為宋軍的戰鬥力確實不行,士兵素質不行,戰鬥力不行。隨後重新調整西北防區,分為四路,范仲淹負責環慶路,治守在慶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肅慶陽。這小范老子就任以後,還是老辦法,步步為營兼守進逼。

    慶州西北方向的一個軍事要塞叫馬鋪寨,深入西夏腹地。如果佔領它,可以使慶州的防線前移,同時隔斷西夏的白豹寨和金湯寨的聯絡,這樣強化了慶州的防禦能力,增強它的攻擊態勢。范仲淹就派他的長子范純祐和部將趙明一同行動,帶著部隊,督促他們晝夜不停,加班加點地搶工期,十天之內把城修好了,命名為大順城。

    范仲淹搶修堡寨很積極,但是他並不跟西夏玩寸土必爭的那一套。不是所有的寨子,他都會進攻並且駐守。有些寨子小,只能住兩三百人。如果寨內沒有水井,沒有水源,死守只能讓士卒白白送命。所以他仔細甄別了本路的二十三處堡寨,有些小寨只派百餘名士兵分道把守、探聽消息,給他們的命令是,一旦碰到大舉進攻,趕緊後退,尋找大部隊歸還建制。

    (7)范仲淹還建議寓兵于農,實施這一制度,可以節省給養之費。京師的這種制度如果成功了,再由各地倣照執行。於是,北宋歷史上轟動一時的慶曆新政,在范仲淹的倡導下,得以付諸實施。那麼,在戍邊上,范仲淹又進行了哪些革新呢?

    我們知道士卒戍邊時間長了,都會得一種病,叫什麼病呢?叫思鄉病。肯定會影響戰鬥力。怎麼辦?范仲淹他的辦法是積極推進士兵本土化,招募當地百姓,輪流戍守大順城,平時耕種,戰時官方提供兵甲器具。你耕種的土地官家供給,一人八十畝;你要自己有戰馬,再多給四十畝。這樣以來,大順城防衛力量加強了,固若金湯。

    當時有慶州籍士兵在涇原路服役,涇原路也有士兵在慶州服役。弊端再明顯不過。范仲淹上疏請求將他們“撥給本路使用,公私俱便。”為防止士兵逃亡,宋軍臉上都刺字涂墨,所以林沖被陷害以後是什麼,要刺配滄州,臉上刺字發配滄州。老百姓對此既討厭又害怕。這怎麼辦呢?范仲淹下令,説你們要刺字,但是字可以刺在胳膊上。這樣閒的時候可以回家務農,看不出來。後來雙方和議,只有環慶路的士兵可以回家,而別的地方士兵臉上刺字,只能當一輩子職業軍人,改不了了。 

    范仲淹不是勇猛的將軍,但卻是高明的戰略家。他的出發點,一直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因而他積極主張對西夏和議。他很清楚,西夏掠奪的著眼點是什麼,主張給西夏一些“歲幣”,換取永久和平,就像跟契丹那樣。他説,我以前在越州任職,一州的稅收有三十多萬。拿這來買和平,是“費一郡之入,而息天下之弊。”  

    西北局勢逐漸穩定。前線百姓隨即唱出了這樣的民謠:

    軍中有一韓,西賊聞之心膽寒;軍中有一范,西賊聞之驚破膽。

    范仲淹不戰而保障了西北的安全,百姓可以安居樂業。在此期間,他可以説直接培養出了名將狄青。當時狄青在范仲淹麾下還名不見經傳,下級軍官。范仲淹送他一部《左傳》,勉勵他好生研讀體會,説將帥不知古今,便只是匹夫之勇。後來狄青果然成為一代名將,一度出任樞密使,當時他臉上還帶著刺字。

    我們知道這樣一首詞,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

    不久之後,范仲淹回到朝堂擔任樞密使和參知政事。但這首蒼涼悲壯的邊塞詞,連同他的種種德政,至今仍然在人們心頭散發著淡淡的幽香。他告訴人們,真正的將軍的確不一定非要血流成河地舞刀弄槍,但那前提一定是他懂得如何舞刀弄槍。“不戰而屈人之兵”中的不戰,是不必戰,而非不能戰,或者説不會戰。

    好,先講到這裡,下面進入網友互動環節。

    有網友問,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成為流傳千古的名句,激勵著無數士大夫的氣節。范仲淹具有的人格魅力,老師可否講一下。

    我們説范仲淹的確創造了傳統文人的經典形象,他就是儒家文化的經典人物。我們這麼説並不是説他是完人,而是説他真正奉行了儒家的教育,正心誠意,心憂天下、心繫民瘼、忠君愛國,他就是這樣一個人。至於范仲淹的人格魅力,我舉一個例子,他有很多例子,我只舉一個例子。有一次范仲淹派他兒子回家運糧,他兒子在半路上碰到一個朋友,這個朋友家裏剛剛出了喪事,家裏窮無力治喪,他兒子決定馬上把那一船糧食都贈給這個人作為喪葬的錢。回去以後,肯定得跟父親彙報路上的情況,他把這個事一説,范仲淹馬上問他那為什麼不把咱們家的糧食給他們?他兒子回答説已經給了,我們從這個事可以看出,范仲淹他是真正的奉行的儒家的規範,他真是説到做到,他不是説一套做一套。所以他兒子都知道,所以你不等他安排自己就這麼做了,他知道就應該這樣做,他回去他父親也會要求他這樣做。

    還有網友提問,范仲淹的軍事思想主要有哪些?

    這個問題我想我已經講得比較清楚了,在講座裏面已經講得比較清楚了,就不深入講了。還是一句話吧,范仲淹的一句話,就是反對“浪戰”,不主張輕易動刀兵,你只要目的能達到就行了。拿一句詩來説就是“茍能制侵陵,豈在多殺傷”。

    還有網友提問,范仲淹主張給西夏歲幣換來和平,確實有一些投降派之嫌,這與宋對遼的妥協、宋對金的妥協有何不同呢?

    看起來,確實現在有這個現象,我們想指責范仲淹是投降派比較容易。我想這中間還是有區別的,首先有什麼區別呢?遼國對宋、金對宋它是有威脅的,它是要直接奪你的政權的,實實在在也打過的。但是西夏不一樣,西夏剛剛崛起,一它沒這個能力,它胃口沒這麼大,范仲淹很清楚他們要的是什麼,他們要的可能就是擴大一點生存空間,給我一點生存資源。你要如果滿足了這個要求,它是可以不打的。所以范仲淹他這個觀點因為他清楚敵人的底牌,所以才提出了這個觀點。

    這問題的核心在於是否承認領土主權,對吧,你是否遵行朝廷法令,你是否跪拜皇帝。即便你能將西夏擊敗了,把他打敗了,那裏的土地也不是蛋糕,你不能一刀切下來帶到開封去對吧。土地還在那兒,還是那些土地,養活那些人。如果他們名義上尊奉大宋,這跟花錢買來的和平,沒有不同。説到底,這還是中國內部事務。你可能會問,那面子呢?那我這麼回答你,《孫子兵法》上説過,將不可以慍而致戰。比起士卒性命,將軍的面子值幾個錢。

    好,范仲淹我們暫時先聊到這裡,下一講我們要講一個人,這個人是個文人,也很知兵,很神奇,他怎麼神奇的?我告訴你,史書上記載,他曾經帶領五十人深入五萬人的敵軍大營抓住一個叛徒,把那個叛徒帶出來殺了。這個人神奇不神奇,神奇吧。這個人是誰?這個人就是宋代的著名詞人豪放派的掌門人之一辛棄疾。

    好,今天先講到這裡,謝謝大家。  

熱詞:

  • 書生點兵
  • 范仲淹
  • 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