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施羅德:高度專業化的德國經濟,並不懼怕來自中國的挑戰
(本週《對話》節目“經濟變革中的德國選擇”將於2012年1月15日晚21:55在CCTV2財經頻道播出)
《對話》主持人:季小軍
主嘉賓
德國前總理 格哈德 施羅德
對話嘉賓:
梅兆榮 前中國駐德國大使
顧俊裏 中國德國研究會會長
史世偉 對外經貿大學歐洲研究中心主任
楊 軍 新華都商學院院長助理
受歐債危機影響,希臘、意大利、西班牙等歐盟國家的經濟急轉直下,德國總理默克爾稱:歐洲正處於二戰以來“最艱難時期”。當歐美各國正在與經濟衰退作鬥爭之時,德國經濟卻被稱為“一枝獨秀”。
繼去年經濟強勢反彈之後,德國經濟在今年繼續保持著強有力的增長勢頭,全年經濟增速預計將超過3%。德國中央銀行6月份發佈的報告認為,“德國經濟增長已經進入全面好轉階段,整體産能已恢復到金融危機前的水平”。7月底,德國總理默克爾在一次新聞發佈會上欣慰地表示:“德國已度過經濟危機,現在形勢比危機前更好。”
那麼,德國經濟為何能一枝獨秀?為德國擺脫高福利負面代價以及經濟實力奠定基礎的德國前總理施羅德也許是最有發言權的人之一。他被稱為“改革總理”,執政期間,對德國社會經濟制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同時,這位德國最具傳奇色彩的總理,曾與布萊爾、希拉克並稱歐洲三駕馬車,共同奠定歐洲一體化的格局。
世界産業分工體系中的高端工業地位,使德國與歐洲其它國家的産業“空心化”形成鮮明對比,工業製造是如何為德國社會積累財富的?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傳統高端製造業為德國貢獻了29%的GDP,這對中國的産業升級有什麼啟示?而當下中國經濟的去實業化趨勢又該有何警醒?2012年1月15日德國前總理 施羅德做客《對話》談“經濟變革中的德國選擇”。
【施羅德:高度專業化的德國經濟,並不懼怕來自中國的挑戰】
隨著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以德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正在積極尋求與中國等新興市場在製造業方面的合作,逐步推動世界市場的分工。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就是一位“中德合作”的倡導者,作為一個非常看重實體經濟的政治家,施羅德認為:掌握著核心技術的德國完全沒有必要擔憂來自中國的競爭力量,反而應該為中國擁有的廣闊市場和優質生産力感到高興。那麼,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全球化市場中,中國與德國在經濟領域的合作如何實現雙贏?
2012年1月15日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做客央視《對話》,講述一個老牌製造業強國正在經歷的結構變革。
拿到中國去的是生産,設計和營銷留在了德國
在《對話》節目的現場,主持人季小軍問了施羅德一個略顯尖銳的問題:“現在有一個問題,德國有些人,特別是包括一些害怕中國的競爭力量,如果説這個問題不好好解決,那麼怎麼實現雙贏呢?”
施羅德的回答很中肯,沒有回避問題的本質:“我認為這種擔憂是沒有必要的,我還想再強調一遍,我們那些昂貴的機器和汽車只能賣給日子過的好的國家,也就是説我們拿到中國去的是生産,這是毫無疑問的,而設計和營銷則留在了德國本土,這都是我們對産品進行銷售所需要的。”
施羅德認為推動製造業領域的分工,有利於保持德國經濟的創新能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説,該領域也進行了分工,這對德國並不是很糟糕的事情。德國一直在經歷結構變革,對於最發達的國民經濟體來説,始終要考慮的是拿什麼最新的産品放到市場,其它國家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保持創新能力同樣也是很重要的。
同時,施羅德也表現出了對德國製造業的自信:“中國在這方面是一個非常好的例子啊,我們必須看到德國高度專業化的經濟,使其在某些領域具有領先地位不應該害怕競爭,所有這一切都是經濟的組成部分,我們正在這樣做,因此如果中國有好的生産、有好的産品,我們是感到高興的。”
“一汽大眾”帶來的廣闊市場
在面對中國的製造業時,德國國內的一些中小企業家、政界、媒體人士,都普遍有這樣一種情緒:害怕中國的競爭力量,他們覺得,任何産品中國的生産者一學就會,一生産出來,很快能夠形成與他們競爭的規模。對此,施羅德在《對話》節目中舉了一個他親身經歷的例子。
施羅德在任下薩克森州州長的時候就曾推動了當時中國一汽和德國大眾的合作,當年這項合作引起了一些質疑的聲音。施羅德回憶道:“我非常清楚地記得,當初一汽和大眾建立合資企業的時候也在德國引發了討論。有人説,在德國進行生産,把成品賣給中國不是更好嗎?為什麼要在中國建廠?現在來看,如果當時真的這麼做了,德國企業就永遠不可能獲得它在中國市場上的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