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民間美術 >

高洪偉:京西太平鼓耍的就是民間范兒

發佈時間:2013年08月22日 16:16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南方都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高洪偉(左)在長城上表演京西太平鼓。

高洪偉(左)與表演隊成員在表演太平鼓。

小學生在表演京西太平鼓。(資料圖)

       高洪偉:男,43歲。北京門頭溝區京西太平鼓藝人。2008年被評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京西太平鼓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京西太平鼓

       太平鼓唐代已有,外形與團扇相似,多配合舞蹈動作敲擊。因單面蒙皮,太平鼓又稱“單鼓”,用於祭祀、祈福的歌舞表演,以後用於民間歡慶新春佳節娛樂活動。舊曆除夕、燈節時人們都擊太平鼓並演唱、舞蹈,以求“太平”之意。太平鼓在清末由京城傳到京西門頭溝地區,是為“京西太平鼓”,很快成為京西老百姓自娛自樂的一種民間舞蹈。太平鼓是以鼓為道具的舞蹈,太平鼓是一種有柄、有環的單面鼓,圓形,鼓面是用羊皮或牛皮紙做的,鼓邊上配幾個紅色絨球,鼓柄下端拴幾個閃亮的小鐵環。2006年5月,京西太平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表演形式

       太平鼓集競技性、趣味性和即興表演于一體,具有強烈的地域文化象徵,是典型的北京地區漢族民間舞。京西太平鼓獨特在它邊打邊舞、鼓舞結合的特點。跳時,人們結合舞步,使勁扭動腰部,一邊以正面擊、反面擊、敲鼓心、打鼓沿的鼓法不斷擊鼓。

       京西太平鼓可邊打邊舞,也可間打間唱。舞離不開鼓點,鼓點又隨舞而變化,鼓和舞有機配合。鼓手的動律是人舞鼓、鼓纏人,人鼓合一。老藝人們認為,太平鼓耍得好壞,要看鼓的動態、身體的姿勢。由於過去婦女纏足,於是形成了女性太平鼓基本動律為“扭勁”和“顫勁”;男子的動律特點則是“扇勁”和“艮勁”。

       太平鼓音樂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即“鼓點”和“唱曲”。太平鼓的“鼓點”既是套路名稱,又是音樂曲牌,以四分之二拍為多。鼓點節奏以四分音符為主的,藝人們稱“單鼓點”;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為主的,被稱為“雙鼓點”。

       “鐵環震響鼓蓬蓬、跳舞成群歲漸終,見説太平都有象,衢歌聲與壤歌同”。作為一門自娛自樂、集體傳承、集體發展的民間舞蹈,太平鼓自清末傳入北京門頭溝地區。以往每年一到臘月,家家戶戶就開始請手藝人打鼓圈、蒙鼓皮。男女老少幾乎都會打上幾套鼓點。這一耍就是三個月。直到來年二月初二,才將鼓挂起來,忙活春耕。

       儘管太平鼓在京西老百姓心中具有極高的文化認同感,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質樸的鼓點漸漸流於口頭。傳到高洪偉這一輩,整個三家店村,也就父親高殿啟一人打得像樣兒。上世紀80年代,高殿啟帶著兒子和小夥伴們重新拾掇起這門技藝,通過廟會、花會讓太平鼓重現光彩。2006年,高洪偉毅然扔掉“鐵飯碗”,從首鋼辭職,一門心思組織京西太平鼓表演團。團隊由4人發展到現如今的40人,隊員也都是利用下班時間排練和演出。

       記者採訪高洪偉時,他的團隊正在備戰明年全國“群星獎”舞蹈大賽總決賽。為了讓這門古老的民間舞蹈被更多年輕人認同,高洪偉在舞蹈的編排中頭一次嘗試植入故事情節,用第一視角帶出太平鼓藝術的古往今來。“這出《北京玩意兒》要的效果,就是鼓點‘啪’地把觀眾拍醒了,拍樂嘍。”高洪偉説。

打印】【複製鏈結】【轉發郵件【一鍵分享 i貼吧 新浪微博 責任編輯: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