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民間美術 >

古人為什麼不待見蛇

發佈時間:2013年02月06日 15:31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北京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炎帝畫像(像載《三才圖會》,明萬曆刻本)

     從現代考古發現來看,中國人早在遠古時期是非常“崇蛇”的,並將蛇當作民族圖騰。但從秦漢以後,蛇卻漸漸變成了不太招人“待見”的動物。但凡與蛇有關的諺語、成語、歇後語等大多都含有貶義,甚至認為蛇年是凶年、屬蛇的人“命”不好,在12生肖中屬蛇的人被稱為屬小龍……

甘肅省甘谷縣西坪遺址出土陶瓶上的人首蛇身圖像。

     中國古人何時起不再崇拜蛇?

     1958年,在距今約5500年的甘肅省甘谷縣西坪遺址上出土了一件彩陶瓶,瓶的腹部有一條用墨彩繪出的人首蛇身神怪。此後,在甘肅武山、定西、臨洮等多個地方,都陸續發現帶有這種人首蛇身圖像的文物。

     這些文物的出土,説明上古時期的中國人對蛇是相當崇拜的,中華女性人文始祖女媧被設計成蛇身人面,當是當年崇蛇風俗的直接反映,如果那時中國人討厭蛇的話,是不可能將老祖宗設計成這副怪模樣的。

     中國人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討厭蛇的?就考古出土文物中古人對蛇的態度變化信息來看,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應該與“龍”的地位被大大提升有關。在上古三代時期的夏朝,是絕對崇蛇的時代,但是在到了“禮崩樂壞”的春秋戰國時期,文物中的蛇圖形不再是可愛和令人敬畏的單一面貌了,出現了在今人看來對蛇“不尊敬”的現象,特別是戰國時期文物中,這種現象更明顯。

     1982年發掘的湖北馬山一號楚墓中出土的絲錦繡上有一幅“鳳鳥食蛇”圖;1987年發掘的太原金勝村晉國趙卿墓中出土的銅器上,出現了“鳥踐蛇”;1992年發掘的山西侯馬晉國鑄銅遺址的中,發現了帶有“獸踐蛇”圖像的陶范。民國時期還出土過被認為是楚王墓的安徽壽縣李三孤堆中的一件“鷹捉蛇”銅器:是一隻張著口的兇猛的老鷹,腳下夾著一隻掙扎的蛇。

     這些對蛇不再崇拜的現象,學術界概稱為“踐蛇”,即用腳踏或糟踐蛇的意思。

     “踐蛇”,是古代中國人征服對手、戰勝邪惡的文化信號,是蛇走下神壇的標誌。“踐蛇”現象的出現,應該是中國人“厭蛇”的開始。

     後來,在稍晚些的文物中,還出土了打蛇和啖蛇的圖案。1978年在江蘇清江市(今淮安市)城南鄉高莊戰國墓中出土的銅器中就有一組打蛇動作的圖像,打蛇者一手高舉,一手提著剛抓到的一條蛇,往蛇身上打;在四川一座東漢墓中,曾出土一件“打蛇石俑”,俑人一手執鏟,一手拿蛇。而在先秦以前,特別是夏商時期,中國古人視蛇為神靈,是絕對不可能打蛇的,更不會吃蛇。

打印】【複製鏈結】【轉發郵件【一鍵分享 i貼吧 新浪微博 責任編輯: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