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民間美術 >

地方戲曲困境:演出有場無市,創排遇人才危機

發佈時間:2012年10月30日 16:29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楚天都市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經歷蟄伏的湖北地方戲曲期待下一個飛躍

       近日,首屆湖北藝術節的20台參評劇目帶來的40場演出即將結束。近半個月以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很多劇目“叫好卻不叫座”,中青年戲曲人才出現斷層,地方戲曲劇團面臨前所未有的困境。

       困境一 免費演觀眾爆滿進劇場卻遭冷遇

       今年22歲的胡達來自仙桃,現在漢口學院讀大四,從小聽花鼓戲長大。10月9日下午,首屆湖北藝術節的第一台參評劇目荊州花鼓戲《茶緣》上演,胡達從江夏趕到湖北劇院,本來可以買20元惠民票,他特地買了張80元的票進場,“希望為花鼓戲的傳承與發展做點小小的貢獻。”

       然而胡達的綿薄之力,與少則幾十萬、多則數百上千萬的戲曲創作投資來説,簡直是杯水車薪。當日下午,記者在現場看到,湖北劇院的上座率不過四分之一,而且以老年觀眾居多。

       難道祖輩傳下來的傳統戲真的在慢慢失去它的群眾基礎嗎?據《茶緣》演出單位、天門市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主任羅吾青介紹,花鼓戲在江漢平原一帶有很深的群眾基礎,每次惠民演出都是人山人海。而今年8月省文化廳開展的一項《湖北戲曲劇種劇團現狀調查》也顯示:目前我省有楚劇、漢劇、荊州花鼓戲、黃梅戲、柳子戲等20余個地方戲曲劇種,深受廣大群眾特別是農民群眾的喜愛,“一去兩三里,村村都有戲”是戲曲藝術在農村演出的真實寫照。

       困境二 缺主演無人挑土缺劇本老調重彈

       隨著時間推移,老一輩戲曲藝術家多已退休,有的已離世,中青年戲曲人才無法撐起舞臺,這也讓不少地方戲曲劇團的負責人深感焦慮。

       10日至11日,由省黃梅戲劇院排演的大型黃梅戲《李時珍》在洪山禮堂連演兩場,劇中李時珍的扮演者、湖北省黃梅戲劇院院長、中國黃梅戲首席當紅小生張輝曾因連續加班搶排發起高燒,不得不邊打點滴邊排練。

       上世紀80年代末,張輝從安徽來到湖北發展,得到了已故著名戲劇藝術家余笑予等一批老藝術家的關愛和培養。如今,這位“黃梅戲王子”已年近五旬,他擔憂如果自己不能上臺演出,連個“挑土”的人都沒有。

       除了演員出現斷層之外,專業戲曲導演、編劇、舞美等人才的匱乏也成為抑制劇團發展的瓶頸。18日,咸豐南劇藝術傳承保護中心創排的南劇《女兒寨》在武鋼工人劇院首演,該劇由咸豐本土劇作家顏惠創作于1999年。自己創作的劇目能夠參評首屆湖北藝術節,顏惠感到非常榮幸,同時也讓這位年近七旬、退休之後被返聘回劇團的老劇作家感到憂心,“目前,南劇的傳承與發展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人才問題,新一代編導和音樂人才很匱乏。”

       破題 劇團積極走市場人才培養多渠道

       地方戲曲的受眾在不斷縮小,多元文化帶來的衝擊亦無法遏止,地方戲曲劇團出路何在?從事戲曲傳承與發展研究20多年的省藝術研究所所長胡應明提出,地方戲曲劇團要走市場化道路,可從3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從創作上緊跟時代主題、貼近人民群眾的生活,在保留傳統戲曲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多層次、多角度地滿足不同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可以採取“企業包場”的模式,主動與省內外一些重視企業文化建設的單位合作,進行專場演出;最後,可以考慮與當地的民俗民間文化展示和旅遊項目銜接起來。“戲曲的傳承靠的是老一輩藝術家們的口傳心授,需要經過一個長期的培養過程,因此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給予足夠的耐心。”胡應明表示,一方面政府和社會各界應當對戲曲人才的培養給予高度重視,尤其是資金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就培養模式來講,有“院校訂單式培養”、“聯合辦學隨團培養”、“京滬取經深度進修”三種途徑可供參考。“2006年,湖北省實驗花鼓劇院培養出一批華中師範大學畢業的花鼓戲曲藝術大學生,2010年由這群年輕人擔綱演出的大型荊州花鼓戲《生命童話》成為我省唯一一台入選九藝節的地方戲曲劇目,並獲得表演等5項大獎”。胡應明舉例道。

 

打印】【複製鏈結】【轉發郵件【一鍵分享 i貼吧 新浪微博 責任編輯: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