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民間美術 >

天水泥塑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27日 16:49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甘肅天水民間泥塑藝人趙旭輝説,早期泥塑主要是塑神佛像,後來覺得太單一,就在此基礎上,開始塑一些生活中的人和物,算是開創了一個“天水趙氏泥人”流派。

       冬日飄雪,甘肅天水市伏羲城文化街上冷冷清清,民間泥塑藝人趙旭輝的“泥人趙”攤位前,卻圍滿了很多小孩,不時發出嬉笑之聲,“真像呀!你就這個樣!”一個小男孩調皮地推了一把身邊的小夥伴。趙旭輝手中,泥塑的小男孩帶著紅領巾,臉上一抹頑皮的笑,栩栩如生。

       走進趙旭輝在天水市秦州區租住的小屋,一張簡陋的大床佔據了房間的一半,屋子正堂一個老式櫃子上擺著十多個各具神態的泥塑作品,基本都取材于四五十年代農村人物形象,上方墻上貼著毛主席像。火爐旁一張用來吃飯的小桌上晾著幾件還未塑完的泥人。

       泥塑藝術是中國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其歷史可上溯到距今4千至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唐朝時達到頂峰,泥塑藝術發展到宋代,出現小型泥塑玩具,元代之後,歷經明、清、民國,泥塑藝術品在社會上仍然流傳不衰。

       “天水泥塑製作技藝是隨著北魏時佛教文化在民間的逐漸興盛而萌發發展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趙旭輝一邊與記者交談,一邊捏制泥人,一團團略帶紅色的泥團,經過他雙手的捏捏整整,很快便成了一個盤腿而坐、頭圍毛巾的農村老太太。

       趙旭輝説,泥塑的製作其實是極為複雜的,從選用泥土到泥人成形著色,有許多工藝技巧。傳統的製作工序可分為制子兒、翻模、脫胎、著色等四個基本步驟,每一道工序又分為很多小的環節。

       “天水泥塑製作分佈較廣,藝人多,”趙旭輝介紹,天水市秦州、麥積、甘谷、武山、秦安等縣區均有製作泥塑的藝人,尤其秦州區楊家寺鄉的泥塑製作規模較大,影響深遠,其作品造型逼真,物細膩,色彩莊重,形態典型。

       趙旭輝説早期泥塑主要是塑神佛像,“後來覺得太單一,年輕人嘛,就在此基礎上,開始塑一些生活中的人和物,算是開創了一個‘天水趙氏泥人’流派。”談起自己的泥塑技藝,趙旭輝滿臉自豪。

       然而,他也有憂慮,“在天水搞泥塑的有不少人,都是我這個年紀的人,而且大部分都是塑神佛像的,塑生活化泥人,天水市大概就我一個”,趙旭輝説,“現在學雕刻的年輕人很少,關鍵是沒有經濟效益,不掙錢。”

       趙旭輝説傳統的手工性和藝術性決定不能採用工業方式生産,而只能通過手工作坊製作,同時也只能通過口傳心授的方式傳承,“既要有耐心,又要有藝術,學會了也不掙錢,所以倒貼錢都沒人學,前陣子文化館推薦過來一個年輕人,學了不到十天就走了”。

       趙旭輝在文化街上擺個攤子,一個月才收入四五百元錢,“老婆埋怨,説出去打工一年也能掙2萬,”趙旭輝尷尬地説,“我就讓老婆看攤子,自己有時候去塑神佛像,那個收入高一些。”

       “兒子讀高三,女子讀高二,學校老要錢,花費很大”,趙旭輝説一年收入還不夠給孩子交學費生活費的,日子很窘迫。因為擔心沒人傳承自己的泥塑技藝,“讓兒子去學美術,考上了搞藝術,考不上大學做泥人還有個活路。”

       “社會經濟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對民間泥塑傷害很大,一些民間泥塑藝人只能在寺廟裏做些小型塑像,傳承人有的去世了,有的改行了,泥塑工藝面臨失傳威脅,”趙旭輝對此很憂心。

       2010年8月,趙旭輝被評為甘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人,按政策,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人一年獎勵一千元生活補助費,但一年多了還沒發到趙旭輝手中,“錢不重要,希望政府能夠真正重視起來,幫我們辦展覽,推出去,傳承下去。”

       2011年,甘肅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慕名請他去代課,為旅遊工藝品設計與製作專業的學生講解泥塑歷史,傳授泥塑技藝,“試用期,一個月30節課,600塊錢。”趙旭輝説,“錢再少,也要堅持下去,要讓別人看到希望,才會有人學。”

打印】【複製鏈結】【轉發郵件【一鍵分享 i貼吧 新浪微博 責任編輯:鄧莫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