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12月14日 17:55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農民日報
一名苗族男子在手工抄紙 |
石橋村全村250戶1000多人口,95%以上是苗族同胞,由於世代承襲古法造紙術,村中無論老幼,幾乎人人都會古法造紙。
“我們村主要産白皮紙和彩紙,其他地方也有古法造紙,但據現在查證,古法以天然材質造彩色紙張的唯我村獨有。”提起村裏造紙技藝,已經是第19代傳承人的王興武一臉自豪。
據專家考證,石橋白皮紙製作工藝發端于公元600年的隋代。石橋村古法造紙術,由古而今,傳統造紙術幾乎沒有變化,一些老作坊在國內也甚為罕見。
“我們村造出的古法紙張之所以能獲得世界的青睞,主要由於我們都是選用山上優質樹皮為原料,以山泉溶漿,是純粹的原生態。”王興武介紹,很多國外來的遊客看到如此原始的造紙術後,忍不住伸出大拇指喊“OK”,成捆成捆地往回帶。
青山綠水提供了得天獨厚的造紙條件,石橋村生産的皮紙係用當地山上野生的純構皮作原料,造紙用水是南皋河和深山溶洞裏流出的未遭任何污染的純凈水,而作坊就建在天然的岩洞之中,採用苗家傳統工藝制漿、抄紙,造紙等工序,全部採用天然植物、手工完成。
據該縣統計,石橋村現有露天煮甑10口、露天浸泡池10口、紙房36間、木榨34個、抄紙槽40口,是我國古法造紙工序、工具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一處地方,丹寨縣參與申報的皮紙製作技藝也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隨同的丹寨縣負責人介紹,石橋古法造紙之所以近兩年來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得益於當地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發展模式。那就是在對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經營上,建立了專業的造紙合作社,按“自願參與,民營民管”的原則。由村民自願籌錢,購買造紙原料和打造造紙設備,並對瀕臨遺失的古法進行發掘性的保護和開發,實現規模化經營。
近年來,古法造紙為每戶每年增加銷售收入數萬元,古老的造紙作坊也成為旅遊者青睞的觀光景點。每天都有遠道的客人慕名前往,來參觀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産。去年,王興武就已經接待國內外的遊客有5萬多人次,其中4萬左右是來自法國、美國、意大利、澳大利亞、冰島、日本等國家的客人。
隨著知名度的不斷提升,石橋村古法造出來的紙張逐漸被世人所識,接到的訂單更是逐年增加。村民王時興向記者介紹説,該村去年古法紙的銷售就達到800余萬元。石橋村生産的白皮紙和彩色紙銷往西歐、東南亞、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為國家創匯,增加農民收入。
南皋鄉黨委負責人介紹,目前,古法造紙已經超越農作物成為村裏的經濟支柱。特別是有經濟頭腦的年輕人已經把古法造出來的紙,帶到城市裏開了專賣店,産品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