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發佈時間:2011年11月28日 17:09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北京晚報
緙絲,是以蠶絲為原料的高檔絲織手工藝品,以“通經斷緯”的高超技法,使之花紋圖案像鏤刻一樣,故亦稱“刻絲”和“克絲”。
緙絲最早起源於回鶻,西漢時傳入中原,五代梁朝時有緙絲《金剛經》。宋南渡後,隨之南移蘇凇,故《吳縣誌》載有“緙絲作起于宋”。元朝時,曾“驟天下名工”,始用金銀線。明清朝時期,蘇州地區的緙絲業發展到鼎盛時期,形成獨特的風格。
緙絲作為最早用於藝術欣賞的絲織物,素以製作精良、古樸典雅、艷中帶秀的藝術特點著稱,被譽為“織中之聖”。由於緙絲經得起摸、擦、揉、搓、洗,又有著“千年不壞藝術織品”之盛譽。在現代化衝擊下,蘇州緙絲織造技藝因生産週期長、成本高、價格貴而瀕臨消亡,目前從事這一行業的多為中老年藝人,其發展前景堪憂。
蘇州市陸慕張花村的緙絲業歷經興衰,名人輩出。陸慕王茂仙曾聯絡上海租界出口商組織藝人生産,王茂仙家最盛時擁有30多臺織機。英國記者尼娜 史達林斯考察張花村緙絲後,在筆記本裏寫著:“我曾經饒有興致地去蠡口做了一次旅行,那是位於蘇州城北面的一個小村莊(陸慕張花村沈思橋)。我在那兒找到了王(茂仙)家,他們從事緙絲已有四代人了。”
王家祖孫四代人,是指王金定,第一代傳人,乾隆年清廷匠師,專做宮廷龍袍補子等緙絲;王新亭,第二代傳人,張花村沈思橋人,清廷匠師,為慈禧太后緙制八仙慶壽袍和霞帔等;王錦亭,第三代,是民間緙絲人,專門為清廷緙製作品,善於繪畫,他的緙絲作品《麻姑獻壽圖》曾于1915年巴拿馬國際博覽會上獲獎;王茂仙則是第四代傳人,係王錦亭仲子,工畫精緙,14歲隨父習藝,他能緙織帝後的龍袍,各式宮服、中堂屏條,以及龍椅坐墊等。
王氏緙絲世家第五代傳人王嘉良得祖傳技法,又肯鑽研,所緙品種繁多,推陳出新,享有“民間緙絲大師”、市“民間工藝美術家”、“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等美譽。王嘉良之子王建江出生在世代祖傳的緙絲之家,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産繼承人。從1976年開始就跟隨父親到江浙一帶學習緙絲技術,經過自己多年的刻苦鑽研和父親的細心指導,其技術得到了巨大提高。他和父親王嘉良合作的緙絲龍袍,曾獲得十三屆中國國際博覽會金獎。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遺産保護研究中心曾與王氏緙絲世家王嘉良緙絲工作室在蘇州合作成立了“文化遺産保護研究基地”,主要對考古出土文物中,遼、金、元時期的緙絲品種以及明朝以後早已失傳的多種緙絲工藝進行研究。
2006年,緙絲世家第六代傳人王建江成功為首都博物館複製了1956年定陵出土的明萬曆皇帝緙絲龍袍。
這件龍袍極盡奢華,以十二團龍為主,每條龍都要以孔雀毛製成,輔以金線織成的279個萬字、256個壽字以及日、月、星、如意、蝙蝠等,光金線就用了上萬米,孔雀毛用了數千根,5位王家緙絲傳人用了整整三年才製作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