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藝術臺 > 民間美術 >

那蓮古圩居民擺花臺比手巧 傳統民俗有待挖掘

發佈時間:2011年08月11日 14:48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南寧晚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一女子展示“染米砌畫”

       七夕來源於牛郎織女的神話傳説,而在邕寧那蓮古圩還有這樣的風俗,婦女們擺出瓜果和自製手工品,舉行“拜七姐”“乞巧”等活動。5日—6日,邕寧區那蓮古圩的婦女們在自家門口擺出“花臺”展示她們自製的各式手工藝品舉行賽巧活動,吸引不少遊客前往觀賞。

       居民擺花臺賽手巧

       在那蓮,為了七夕的到來,居民都會提前大半個月進行泡谷、染米,做手藝。原來,那蓮向來有“泡苗種字”“染米砌字(畫)”的習俗,通過這些手藝來體現婦女們是否心靈手巧。到了七夕前一天,人們便紛紛擺花臺展示自己的手工藝品。

       5日下午,記者在那蓮街看到不少居民家門擺出花臺。每個花臺,都少不了居民用染了五顏六色的米粒製作的圖畫或對聯,牛郎織女、荷花等圖案鮮艷奪目。一些花臺別具匠心地用穀子“種”出了翠綠的“七夕”二字。

       今年46歲的雷麗莎居住在大沙田。當天她特意趕回那蓮,擺在娘家門口的花臺便是她一手製作的。巧手的她用了近1公斤顆粒飽滿的花生以及膠水粘制了一條龍;而她繪製的一幢寬2米、高0.6米左右的“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竟是用指甲油作的“顏料”。她説,指甲油有反光的效果,到了夜間會閃閃發亮。

       古圩裏手巧不僅僅是婦女。那蓮街131號的張瑞仕老人有一手木雕的手藝,當天他將雕刻自己的花臺周邊,而他制別為花臺制了一塊高近1米、寬1.5米的大屏幕。幕布是老人用白布自己手繪的一幢風景畫,屏幕上方牽了一根漁線,後面安裝有馬達、開關、綵燈。他説,7個綵燈代表了“七星”。打開開關,伴著音樂“七星”閃爍,用紙皮繪製的牛郎織女便通過“滑索”鵲橋,從兩旁緩緩滑向中間“相會”,這個“有聲有色”的花臺別具一番創意。

       民俗表演豐富多彩

       今年的七夕活動比往年還要熱鬧。除擺花臺做手工的賽巧比賽外,當天下午那連古圩還舉行了一系列民俗節目表演。邕寧女子八音奏起了歡快音樂,居民通過表演展示了七月初七拜七姐、七仙女散花、牛郎迎巧女等場景。那蓮古戲臺前圍滿了裏三層外三層的群眾。活動也吸引了不少攝影愛好者前來采風。

       當天居民家製作的手工藝以及擺出來的花臺還進行了評獎活動,最高獎金達2000元。那蓮女曹文碧是個心靈手巧的人。當天她在家門口展出了自己製作的毛線玩具、艾葉線角等色彩絢麗、別具民族風味的手工藝品。據了解,她的手工藝品通過網絡還銷到歐洲和東南亞等國家。

       傳統民俗有待挖掘

       夜幕降臨時,花燈、花臺一閃一閃地亮起來,古老陳舊的街道頓時變得紅彤彤亮堂堂。一些以前結拜的老姐妹三三兩兩聚到花臺前一起守夜,敘敘舊,拉拉家常;年輕人也圍坐在一旁聽老人們講故事。今年71歲的楊婆婆5個已經出嫁的女兒都回來陪老人一起守夜。老人説,等到0時以後七夕節牛郎織女相會了,會在這裡歇歇腳,吃上點水果。

       當地還有一個習俗,那就是在七夕早上到河中汲取儲藏 “七水”(指七夕之水)。據介紹,民間傳説中七夕日仙女下凡人間到河水洗澡,人們認為那一天的水有“仙氣”,特別清澈甘醇,並有防害治病的功效。楊婆婆的女兒小葉説,小時候經常看到母親用瓶瓶罐罐蓄水。于七夕之水有神效這一説,小葉認為這只是個美好的寄託而已。據了解,當晚趕回來的那蓮籍婦女以及她們帶來的姐妹們就達兩三百人。在那蓮,七夕節比八月十五還要熱鬧。

       邕寧區文體局長李金玉表示,如今不少傳統習俗已被弱化或消失,他們希望通過對民間“乞巧節”這些珍貴的傳統文化進行挖掘,並加以保護、傳承,讓這個中國的情人節更具民族元素和特色。
 

複製鏈結】【轉發郵件】【一鍵分享   i貼吧  新浪微博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