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美術臺 > 美術市場 >

唐代彩釉瓷的辨識

發佈時間:2010年08月31日 16:58 | 進入美術論壇 | 來源:美術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中國的彩瓷發展到唐代,可以説是有了重大的突破。尤其是唐代創制的三彩瓷,以其色彩豐富、氣勢恢宏而聞名於世,成為古代藝術寶庫裏的珍品。唐代的彩釉瓷因其色彩絢麗、晶瑩剔透、精美絕倫,又歷史久遠,存世量不多,所以,收藏價值不凡。於是,市場上以假充真的贗品層出不窮,收藏者務須認真鑒別,謹防上當。

  鑒識唐三彩以及同期的單色彩釉瓷器,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是看胎質。唐代彩釉陶瓷所用的胎料一般是兩類。一類係白中泛紅的藕粉陶胎或白中泛青聽之聲音清亮的堅硬鋼胎;另一類胎土則色澤較深,泛暗紅、褐色或褐紫色,後期色又多灰黃和灰青。胎質和色澤因窯口不同而有異。一般來説,前期胎質較粗松,後期胎質較細密,但總體來説還是較粗松的。後期瓷胎可略見糯米光澤。“唐三彩”多為近乎白色的陶胎,更加粗松。單色彩釉器的胎則因窯口不同而異。由於唐代淘胎技術尚不夠精細,因此,放大鏡下在胎質中常可見黑色鐵質顆粒。另外,唐器均是出土器,器物上一般應有土沁。在露胎處滴水後可嗅到土香氣。

  再看釉面。這是最重要的。三彩器一般上的是紅、綠、白三色,其實,當時製品有多種顏色,紅、黃、白、綠、褐、藍、黑均有,但一般都由三色組成。單色釉有純的黃、藍、綠等。無論是點釉或刷釉,釉色均呈自然的流淌狀,色與色之間過渡自然,且呈暈化之狀。即便單色釉,也不是一塊色,在流淌之中還應有深淺不同的暈化過渡。釉面一般均有細小的開片,呈魚子紋狀。肉眼看不到,須用放大鏡細看。但如在一米之外即可看到開片,此器必定是後倣之物。這些開片,細密整齊,呈左右走勢,有極強的玻璃質感。早期的彩釉器上,還可看到紋片四週有輕微上翹的爆裂狀,有爆釉現象。到晚唐時期,由於燒造技術更趨成熟了,像長沙窯的晚期製品,可無爆釉出現,但也均有魚子紋開片。唐器上,也有沒有開片的,如邢窯之器,即可無開片。因此,對於開片現象不能一概而論,而應綜合鑒識。另外,唐代器一般都是出土器,因此,在開片紋中一般都可見到土沁和腐蝕的痕跡,而且,這種自然産生的侵蝕之痕,散佈自然,有多有少,不像仿製出來的侵蝕痕是死板的,不自然的。

  由於當時上釉用的是鉛作黏結劑,經過千百年時間,鉛都跑出來了,因此,釉面應呈有鉛銀現象,一般稱之為錫光,這是重要特徵。這種“寶光”,用水洗過,仍然會有。另外,當時燒造中,胎體水分掌握不好,特別是在一些單色釉器上,燒成後的器物胎體上常會出現一些橫向細小裂紋,狀如蚯蚓走泥,透過薄薄釉面,仍可看到被釉填充了的一條條蚯蚓走泥紋。這也是一個重要特徵,有比沒有好。

  在唐代彩釉瓷中還有一種花釉瓷,也叫唐花鈞或唐鈞,是鈞窯的前身。以黑釉、黃釉或白釉為底釉,上施藍斑、褐斑、月白斑、綠斑等彩釉作裝飾,高溫燒成。這種彩釉瓷多産于河南魯山,也在黃道、禹縣和內鄉,以及陜西耀州、山西交城等窯口有生産。識別方法為:一、倣品藍色過藍,白色過白。這是由於所用原料不同所致;二、倣品造型和淋釉技術僅得其貌,多看真品,可見其造型精巧,淋釉瀟灑,大致可判斷其真偽;三、倣品修坯、修足或過於精細,或失之呆板;四、和其他唐代瓷一樣,器身均有後期開片,且開片中常見侵入雜物,倣品則少有開片。

  唐三彩的胎係陶質胎,倣品唐三彩的胎質常過細過白,胎壁一般偏厚,胎體過重。倣器的釉面也可有開片,但一般較大,難出魚子紋狀,且紋線較長,呈上下走勢。釉色較為單純,無流淌或流淌不自然,無暈化,或過渡生硬。釉面有“賊光”,不像真品是一種柔和的光澤。釉面出不了鉛銀現象,或以硫酸腐蝕,製造假的寶光效應。倣品很難做出胎裂現象,常以釉裂紋來冒充之。有的刻意做出,可以看得出人工的痕跡。真品棕眼自然,大小不一。倣品常無棕眼,或以人為做出。除此,還要注意形製造型的大小範式、比例協調,以及做工的精細程度等等。凡遇刻意精工之作,就要小心,因為,古代製品技藝嫻熟,隨心所欲,瓷品反而有粗糙厚薄不均之態。再者,現在倣造技術高超,即便所有特徵都對,也要看看是否有真正的舊氣?有否人為的痕跡?不然,就容易“吃藥”。

複製鏈結】【轉發郵件】【一鍵分享   i貼吧  新浪微博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