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品牌奶粉紛紛躥至各種商品漲價的領跑地位
本報記者 陳冀
在經歷了一輪搶購漲價之後,洋品牌奶粉紛紛躥至各種商品漲價的領跑地位。記者對廣州市物價部門公佈的監測數據追蹤比較發現,廣州市場上一個月內有十余種食品漲價,其中洋品牌奶粉最高漲幅達到30.2%,高居榜首。面對高價的奶粉,消費者只得一聲嘆息。
記者一路追蹤洋品牌奶粉的漲價路徑,從市場傳出漲價預期信息到超市奶粉價格的步步走高,從不約而同的一齊漲價到推出各種促銷手段,有專家對此嚴厲地指出,這是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社會責任缺失而導演的一場鬧劇。同時,在我國抑制通貨膨脹的關鍵時期,專家們建議,跨國公司在華調價行為應儘快納入到價格監管體系。
洋奶粉成為“首漲”
記者通過對廣州市物價部門監測數據追蹤比較後發現,在一個月內十余種漲價食品的漲幅,進口奶粉的漲幅位居榜首,部分品牌高達30.2%。三大洋品牌奶粉惠氏、美讚臣和多美滋每罐均提價超過或接近10元。
4月初廣州市一些大型超市的奶粉價格齊刷刷地上漲了。對於漲價原因,大部分企業都把原因歸結為原材料成本大幅上揚。據惠氏華南區公共事務部經理余平介紹,漲價主要原因是原材料價格上漲,其中主要原料乳清蛋白價格上漲了70%、脫脂乳粉的價格上漲了109%。美讚臣廣州有限公司對外事務部楊韻也稱,因為主要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導致産品也相應漲價。
因此,各洋品牌奶粉于4月初先後調價。惠氏稱,其平均漲價幅度在7%,而美讚臣平均漲價幅度則在8%。雅培、惠氏、雀巢等進口品牌奶粉每罐的價格逼近200元心理大關。然而,到了終端銷售市場,洋奶粉的漲幅被層層加碼,一路走高,有的品牌竟高至30%。
廣東省奶業協會副會長王丁棉對此明確地指出,奶粉生産企業提價接近10%,但市場上奶粉漲價有的卻高達了30%,奶粉銷售環節以遠高於生産企業提價幅度在銷售,巨大的差額被流通環節的商家賺取了。
誰在玩弄價格遊戲
然而,讓人看不懂的是,洋奶粉在市場漲價後頻頻推出促銷手段。有的品牌在超市竟推出“購買四罐奶粉送毛毯”等促銷活動。
消費者王運清很納悶:“一方面這些洋品牌奶粉聲稱因生産成本增加而漲價,一方面又在不顧銷售成本增加而大做促銷活動,跨國公司變著花樣在攪亂市場。到底上漲的價格存在多少虛高的成分?這些跨國公司是不是在利用成本上漲作為漲價的藉口?”
黎煥友全程密切跟蹤奶粉漲價事件。他指出,企業因為原材料漲價而調高産品價格本是企業自身的市場行為,但卻由此演繹了一起搶購——斷供——漲價的鬧劇,其實質是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整個供應鏈社會責任缺失。“跨國公司在很多環節上若加強自律,自覺擔負起社會責任,這些市場波動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黎煥友説,綜觀洋品牌奶粉漲價全過程,首先是跨國公司無視中國的消費習慣,將漲價消息提前散佈出去,引發了搶購風潮,再次印證了“漲價預期比漲價本身更可怕”的市場經濟規律。“這種消息也許在國外或是中國市場的其他時期,不足以掀起什麼風浪,但是在中國高物價的敏感時期,這條信息便會被無限制地放大傳播開去,産生了較為惡劣的市場影響,最終引發搶購斷貨。”緊接著,跨國公司又通過供貨不及時加劇了市場的緊缺程度。目前,奶粉價格上調了,他們又玩起了市場促銷。
“更為重要的是,在跨國公司整個供應鏈中,生産商對經銷商通常都制訂了嚴格的價格監管措施,包括定出市場指導價以及監督經銷商參照市場指導價來銷售産品等。但奶粉目前漲幅過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生産商沒有對經銷商進行嚴格的價格監管,經銷商便擅自加價助推了價格高漲。”黎煥友指出。
跨國公司應納入監管
此次洋品牌奶粉漲價造成了奶品市場波動,給奶品市場秩序帶來了已現或潛在的不良影響。
市場信息同時表明,在洋品牌奶粉漲價的帶動下,國産奶粉較一個月前也出現了8%-10%的漲幅,國産液態奶也上漲了14%。
黎煥友嚴肅地指出:“更可怕的是,在中國處於抑制通貨膨脹的艱難時期,這種漲價行為可能會帶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多米骨牌效應:某種産品漲價——相關産品漲價——産業鏈漲價,其後果相當嚴重。”由於奶粉價格上漲,以此為原材料的飲料、雪糕等商品價格也呈現上漲趨勢。
黎煥友、王丁棉等業內專家強烈呼籲,洋品牌奶粉漲價事件,凸顯出跨國公司在中國市場的價格運作缺乏監管。由於許多國外品牌産品已在中國市場佔據了相當大的份額,某種程度上實質擁有著行業的定價權和話語權,其調價行為波及面廣、影響大,極易引起行業跟風漲價、市場異動等不良現象,跨國公司調整價格等行為理應納入到國家監管的範疇。
責編:曹樹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