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的體驗,請使用豎屏瀏覽
第40期總第2054期已瀏覽完畢
重新瀏覽
關閉
字體放大 字體縮小 默認大小
第2054期·A01 新聞報道
十六集大型電視專題片《領航》
2022-10-13 11:04:34

孫紓妤

楊詩儀

第九集 美好生活

講述人:導演  孫紓妤 楊詩儀

本集講述了新時代十年中的社會建設成就和人民生活裏發生的諸多改變,由“脫貧攻堅、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諸多舉措、共同富裕”三大版塊組成,內裏層面繁多。理性是極致的感性。政論類文稿表面上看偏理性,但我們從中讀到凝練和豐富!如何讓文字邏輯和影像邏輯有機互動,現實主義裏出詩意,挑戰導演對文本的轉化能力,而導演能力的總合力也決定著片子的氣質和氣感。

歷史中,人最有力量。千頭萬緒的事,説到底是千家萬戶的事。因此,從一開始我們便確定了本集的主基調:書寫普通人,放大平凡生活中的瞬間感動。片中第一處採訪是河北阜平駱駝灣村老人唐宗秀,這裡早已完成脫貧攻堅,村容村貌與早前有天壤之別。我們想請老人口述還原習近平總書記當年訪察她家的情形,臨到採訪,突然有些起風,像要下雨,我們勸老人加件衣服,她特地換上了當年見到總書記時穿的那件綠襖。由於那天老人事情繁多有些累,攝像師並沒有急於拍攝,而是捏肩捶背嘮家常,讓老人一掃疲憊,最後開心地把這段故事講了出來。畫面的暖色調處理與人物的喜悅狀態發生了化學反應,這是鏡頭下的魔法,最終呈現出來的溫暖感,讓我們印象深刻,生動的採訪和片中首次披露的紀實部分,最後成了加分項。一段好的影像,導演與攝像師都要與當事人共情,懷有深刻的生活智慧和人文情懷去同理當事人,出來的東西必然心懷體貼、富有溫度。類似處理在“鄭臻一家”段落也同樣有體現。

帶著情感去拍攝,我們也投入情感去剪輯,在結尾段落沒用常規的力量鏡頭和宏大音樂,而是延續了本集一直堅持的煙火氣,堅持生活本身就有的“詩與遠方”。首尾鏡頭早在立春那天看完北京冬奧會開幕式就已定下用進來,清亮的小號聲一灌到底,《我和我的祖國》余韻繞梁,敘事又寫意,人民用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回應了“十年”,這種有“余韻”的結束形式我們和大家同樣喜愛。

中國人信初心,中國人有使命。

與天地和,我們看到未來。

本報記者 韓雅芳 R60

吳敬

第十集 綠水青山

講述人:導演  吳敬

本集重點講述了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示當今美麗中國。經過和撰稿老師商量,我們設計了一組來自天南海北、各行各業、男女老少的採訪,他們用各自的方言共同表達一句生態金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此處無需多言,想傳遞的理念清晰明了:十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的生態理念深入人心。

片中集中展示了十年來,黨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治理生態環境問題,打響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在表現長江經濟帶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重大國家戰略時,我們選擇了居住在長江中游洞庭湖的普通人周界武的故事,以“小切口”展示“大視角”,以他捕魚人變為護漁人身份改變帶來的一系列變化,展示“十年禁漁”的成效。他祖祖輩輩以打魚為生,但有一天他發現,這麼大的洞庭湖竟然沒有幾條魚可以打了,心痛又無奈。但現在他的身份變了,隨著國家一系列有效措施逐步展開,他漸漸看到水清了,魚多了,由衷地感到高興。

周界武是親歷者也是見證者,他的講述真情實感,具有感染力。最後我們用長江江豚重現江面,嬉戲捕食的鏡頭來展現水質的變化,據了解,長江江豚對生存的水質要求極高,用這種水質指示性物種的重新出現,展示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的現狀,一切盡在不言中。

正片結尾處,我們選用了十年來高空拍攝的一組衛星照片特別設計了十年中國“變綠”的動畫展示,輔以十年中國生態大事記,充分展示非凡十年中國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美麗現狀。在正片時長非常有限的情況下,我們依然拿出珍貴的時長展示中國在不斷“變綠”變美,此處沒有解説詞,只使用音樂和字幕提示,“無聲勝有聲”。

最後,還使用了一組眼睛特寫,輔以大美中國鏡頭,讓人“看到”新時代的中國正在變得越來越美麗,寫意的鏡頭語言、恰到好處的自然之音和解説詞相輔相成,共同構建出今日中國的美麗現狀。 

本報記者 邵楠 R48

吳經春

第十一集 強軍之路

講述人:導演  吳經春

從片名就不難看出,這一集展現的是十年來人民軍隊堅決履行黨和人民賦予的使命任務的強軍風貌。將鏡頭聚焦人民軍隊,用畫面展現超“燃”的一線訓練場景,這是讓不少觀眾期待的內容之一,但也讓我們創作者身上肩負著非常重的壓力。在創作過程中,曾有人發出這樣的感慨:《強軍之路》畫面太震撼了,好似電影大片!不過,觀眾們看到的這些內容並非電影畫面,片中每一幀都是實拍的,都是人民軍隊十年來的寫實,這些真實的畫面比電影大片更有力量!

如何用畫面語言來展現十年來黨領導人民軍隊的強軍之路?這就需要依靠各種與文稿匹配的生動畫面。這些畫面是怎麼來的?是創作者用了300多個日日夜夜,從4000多分鐘的素材裏一秒一秒、一幀一幀地篩選出來的。

軍隊題材的專題片創作有它的特殊性、專業性。作為創作者,必須要思考讓觀眾“看什麼”,從哪個角度看,還要有能力讓觀眾看得懂。舉例來説,這一集裏有反映被稱為“在刀尖上跳舞”的艦載戰鬥機上艦飛行的內容。為了將這些“跳舞”的細節進行生動展現,這段時長約2分鐘的畫面,我們整整用了3天時間來進行編輯。因為沒有完整的素材,要從多個來源的多段素材中截取不同段落,將整個艦載戰鬥機訓練過程用畫面重新還原,重構場景。從廣播發出放飛指令到艦載戰鬥機從機庫升至飛行甲板,從機械師檢查到飛行員登機,從牽引就位到挂彈,從海上瞭望到開槍驅鳥,從飛行員登機到起飛指揮官起飛引導,從飛機彈射離艦到尋艦、繞艦再到觸艦復飛……一系列動作一氣呵成,讓觀眾通過畫面了解艦載戰鬥機的完整訓練過程。

在這一集的創作中,很多段落都是這樣一點一點逐漸豐富生動起來的。這個過程也讓我們這些創作者有所收穫,不僅增強了業務能力,更是真切地感受到人民軍隊強大的力量,也更想通過片子將這種真實和震撼傳遞給電視機前的觀眾,讓大家一起感受人民軍隊的磅薄力量。

本報記者 蔡楠 R08

王童根

第十二集 安邦基石

講述人:導演  王童根

《安邦基石》這一集是講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當時大家都認為,成功做出來就已經邁出了勝利的第一步。

製作這一集的過程是一個學習的過程,我們首先仔細研讀了《總體國家安全觀學習綱要》。總體國家安全觀,內涵豐富,包含政治安全、經濟安全、科技安全、網絡安全、糧食安全等方方面面的內容。十年來,我國在國家安全領域的成果是巨大的,應該讓更多人了解。由於沒有人系統地梳理過這部分內容,撰稿花了很長時間,大的調整有十幾次。為了尋找合適的案例,我們梳理了十八大以來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披露的所有案例,盜竊高鐵數據案件就是從今年4月13日的《焦點訪談》節目中找到的素材。在不泄密的前提下,我們盡可能地讓大家了解相關案件的全貌。

片中呈現了曝光某國在全球實施網絡攻擊的“電幕行動”的內容,這是一個全新的自拍案例,首次通過影像化呈現在觀眾面前。這一事件被揭露報道出來的時候全部是文字資料,為了能將這一案例影像化呈現,我們在稿件創作初期就聯絡了北京奇安盤古實驗室,他們是北京2022年冬奧會網絡安全保障單位,溝通非常順暢,但最大的問題還是如何拍。

我們把代碼展示給觀眾看,效果會好嗎?最終,一本關於“電幕行動”的介紹資料讓我們找到了靈感。我們變換思路,通過觀眾能直觀理解的方式把案件展示給大家。從3月份定稿到6月份拍完,在成片中這部分內容只有約30秒時長,卻花了100多天的時間,一切努力都值得。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除了精彩案例的呈現還有讓人感動的細節。當普瑪江塘邊境巡邏隊員在平均氣溫近零下30攝氏度的邊境冰川一帶開展例行巡邏,發自肺腑地喊出那句:“邊關有我,請黨和人民放心!”大家都深受觸動。

正是無數個像普瑪江塘邊境巡邏隊員這樣的奉獻者、守護者,築牢了國土安全的銅墻鐵壁。希望觀眾看過片子,既能體驗到“諜戰”的神秘感,也能靜下來思考。危害國家安全的行為,可能就在你我身邊,國家安全沒有“局外人”。

本報記者 赫欣 R39

    版面導航
    ×

    先點擊

    再“添加至主屏幕”

    往期 節目單 目錄
    正在加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