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的體驗,請使用豎屏瀏覽
第40期總第2054期已瀏覽完畢
重新瀏覽
關閉
字體放大 字體縮小 默認大小
第2054期·A01 新聞報道
交上一份溫暖的答卷

訪十六集大型電視專題片《領航》總導演、製片人閆東

2022-10-13 11:04:34

16集大型電視專題片《領航》開播前夕,本報記者採訪到該片總導演、製片人閆東,彼時,他正率團隊加班加點,對作品進行精編細理,為播出作最後衝刺。

這些年,每逢重要時間節點,閆東團隊都有重大題材紀錄片、專題片推出,從《東方主戰場》《長征》到《我們走在大路上》《英雄兒女》《敢教日月換新天》……如今,為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他們又精心打造並推出了《領航》。

在閆東看來,心懷“國之大者”,砥礪“奮進初心”,在黨和國家發展的重大歷史節點上,以鏡頭為筆,以光影為墨,為時代立傳、為歷史存真,是紀錄片人的使命和擔當,也是紀錄片人的幸福。

6月15日開始連續3天,《領航》攝製組在總導演、製片人閆東的指揮下,精心拍攝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五大主題雕塑。

●70年·100年·10年

16集大型電視專題片《領航》聚焦展現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新時代走過的非凡壯闊歷程,展現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新時代偉大實踐中彰顯的強大真理力量,全面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生動呈現新時代人民群眾的幸福美好生活和良好精神風貌。“至此,在三四年比較短的時間裏,我和我的團隊完成了三部曲的創作,交上一份溫暖的答卷。”

閆東説的“三部曲”,指的是2019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的《我們走在大路上》、2021年慶祝中國共産黨成立100週年的《敢教日月換新天》,以及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正在總臺央視綜合頻道熱播的《領航》。從“70年”到“100年”再到“10年”,這次的創作並未因敘事時段的縮短而減小難度。儘管前兩部片子裏都講到過黨的十八大以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但在《領航》裏,這些並沒有被簡單直給地“複製”和“疊加”,而是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對這10年進行了扎紮實實的重新梳理。

在閆東看來,這個視角就是“變化”,“置身時代大潮,我們都處在偉大時代之變當中”。千萬“變化”匯成了“非凡十年”,而站在“70年”“100年”的積澱上重新聚焦這“10年”,又更添歷史的底蘊與厚度。

《領航》堅持“政論情懷,故事表達”,以一個個充滿情感的鮮活故事述説10年巨變。在第九集《美好生活》裏,來自偏遠鄉村、到合肥打拼二十幾年的鄭臻,終於帶著全家拍了一張全家福,彌補了多年忙於生計、從未留下過一家三口合照的遺憾。如今他們一家把戶口遷到了合肥市裏,不再漂泊,社會保障更好了,歸屬感更強了,事業發展也更順了。為了在照相機鏡頭前擺出微笑口型而説出的“甜”,又何嘗不是他們真實生活的寫照呢?

這樣的故事,全片有近160個,小故事折射大時代,更有落地感,也更“走心”。

●航船、燈塔與二十四節氣

16集,每集30分鐘,要在有限的、珍貴的時長內,實現影像宏大敘事的多元表達,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直堅持“出新出彩出精品”的閆東提出更高要求,“我們不僅要用影像來講故事,更要有思辨的意識,要有哲學的思考”。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片中有大量的航船、燈塔意象,這些具有象徵意義的視覺符號貫穿16集,生動呈現出乘風破浪的中國姿態、中國共産黨引領“中國號”巨輪行穩致遠的領導形象,以中國哲學的思辨實現對中國理念、中國精神、中國道路的影像化解讀。為此,攝製組于5月17日專程趕赴大連,在招商局30萬噸VLCC油輪上拍攝了整整7天。

中國傳統的二十四節氣也被巧妙融入,獨有的“文化氣質”和“中國美”滲透其中。比如以“穀雨”表現邛崍山萬物復蘇和大熊貓國家公園設立,展現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下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欣欣向榮;“小滿”則出現在講述浙江梅林村構建全國首個共同富裕村級評價體系之時,讓共同富裕路上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潛移默化深入人心。

將這一創意設計付諸實現,無疑給導演組增加了很多工作量,但閆東認為“值”。央視科教頻道“文化和自然遺産日”特別節目《中國記憶》堅持16年,閆東一直擔任該節目的總導演,對二十四節氣這項“非遺”非常了解。“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上具有廣泛認知的中國文化符號,它打通‘天地人和’,體現了‘中國智慧’對生態命運共同體的獨到理解,極具情感爆發力。”

有“中國情懷”,也有“國際視野”。該片不僅在英國、德國等全球多地完成外景拍攝,採訪了多位外國專家和國際友人,更是把“中國這十年”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大視野下體現。“我們講扶貧,講生態,講百姓的幸福感,最後回到哪?是人類命運共同體。”

●當“技術”遇到“創意”

總臺“思想+藝術+技術”創新融合實踐,助力《領航》形成充滿時代氣息的視覺藝術表達風格。該片引入“天眼看中國”全新視角,採用高分衛星遙感影像數據,運用目前國際領先的全4K超高清實時三維渲染引擎,保證了三維動畫影像的逼真寫實。中國高鐵網絡圖,用近10年鐵路站點的增長直觀表現國家的快速發展;港珠澳大橋高分辨率地形圖,縹緲雲霧間巨龍臥波時隱時現,橋島隧結構盡收眼底,充分顯示出我國頂尖的建造技術。

片中還對部分老舊素材進行了4K修復。“十年來,技術上又有很多變化,不同技術指標的素材擱在一起,就顯示出距離感了。我們的修復,不是去改變畫面的真實性,而恰恰是在色彩上、在內容上,更加準確、更加真實。”閆東説。

科技力量讓影像創作再升級,進一步深耕精塑,努力在史實呈現嚴謹準確的前提下,讓節目更具意境。比如一個燈塔的特寫,無人機鏡頭從燈芯拉出,黑夜裏一簇非常耀眼的光芒,寓意核心光芒照亮前方引領方向。突破常規拍攝模式的鏡頭,帶來強烈的視覺衝擊力。片頭采用中國共産黨歷史展覽館五大主題雕塑,6月15日開始連續3天拍攝,輔以後期動畫特效,以“凝固的歷史”彰顯精神的力量。

音樂也不再是陪襯和背景,而是作為不可或缺的創作元素融入其中。比如第十五集《自我革命》一開頭就用歌曲《少年》提領全篇,寓意革命人永遠是年輕;第三集《逐夢先鋒》則用《沒有共産黨就沒有新中國》《唱支山歌給黨聽》《領航》《再唱山歌給黨聽》等經典歌曲貫穿,黨和人民心連心的血脈深情直抵人心,此時無言勝有言。

閆東一向重視原創主題音樂和主題歌的創作,此前他曾和中國愛樂樂團、英國倫敦交響樂團等中外樂團都合作過,這次《領航》的主題音樂由中央音樂學院作曲係教授常平、郭小虎領銜創作,主題歌名為《今朝》,由知名詞作家車行作詞、郭小虎作曲。“今朝多美好,偉大的新時代知道;明朝多美好,壯麗的共和國知道”,簡潔大氣,富於深意。“當‘知道’這個關鍵詞被反復咏唱,每個人都能從中讀到自己的理解。”

●全流程的守正創新

此次攝製《領航》,總臺可謂舉全臺之力,集結精幹創作力量,600多人的團隊,前後期默契配合,各工種環環相扣,嚴格對標對表,倒排工期,確保創作高質、高效融合推進。

閆東説,這次他們是“全流程的守正創新”,面對疫情反復帶來的巨大困難,實行“軍事化閉環管理”,統籌規劃任務路線,隨時反饋拍攝內容,同步製作數據庫,腳本也一直處於動態調整中。作為總導演、製片人,閆東則坐鎮位於北京五棵松央視影視之家的創作基地,統攬全局,把握創作方向和節奏。“沒有我們這種立體化工作模式,這麼大體量、高難度的工作是完不成的。”

與此同時,閆東率領《領航》團隊與總臺CGTN深度合作打造的《領航》國際版也正在緊張推進中。“全片擬定3集,每集30分鐘。”

在閆東看來,“領航”是一個非常壯闊、非常動感、非常有力量的意象,勇立潮頭、不懼艱險、乘風破浪、奮鬥向前,這就是最鮮活的中國故事,最精彩的中國故事,最溫暖的中國故事,“作為紀錄片人,我們能夠有機遇用心用力用情,用一年的時間守正創新,去呈現這樣一個中國故事,我覺得是非常值得的,更是非常幸福的”。

數説《領航》

●從2021年11月16日接受創作任務,到2022年10月8日《領航》播出,從小雪到寒露,創作歷時326天。

●團隊600多人,撰稿、導演、資料、外拍、後期、視覺、音樂、修復、新媒體、製片10個組,以立體化工作模式同步開展工作。

●成立專門資料保障小組,提供全方位嵌入式資料服務,共整理文字材料40多萬字。在總臺音像資料館下載資料1300小時共14139條。協調各省提供相關數據近千條。

●2022年4月5日啟動外拍,攝製組分10組,歷時54天,總行程42256公里,行經全國22個省、市、自治區的97個鄉鎮(街道),拍攝總素材量45.68TB。

●三維動畫視覺呈現共計286場,總時長近90分鐘,佔全片1/6

《領航》主題歌《今朝》,中央音樂學院合唱團共70人演唱,中央音樂學院交響樂團及管弦係教師組成的近90人樂團演奏,中央音樂學院俞峰院長親自擔綱演奏總指揮。首次實現在重大題材電視專題片創作中電視臺與專業藝術院校的“跨界合作”。

●配合《領航》播出,推出短視頻等新媒體産品60余個,形成立體傳播矩陣。

本報記者 孫蓮蓮 R43

    版面導航
    ×

    先點擊

    再“添加至主屏幕”

    往期 節目單 目錄
    正在加載